
-
»六届十二次常务(扩大)会议召开08-21
-
»石建和同志追悼会在石家庄殡仪馆举行07-17
-
»沉痛悼念石建和同志07-17
-
»众悼石会长07-16
-
»六届十一次常务(扩大)会召开06-13
-
»2025 国际易学大会第32届河北年04-14
-
»宋万胜著《大象周易》正式出版发行04-02
-
»许国良著《奇门遁甲讲义》出版发行03-01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十次常务会召开03-01
-
»杨永林《方志易错分析》出版发行02-20
-
»《周易》哲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08-28
-
»园树乱弹08-07
-
»生命以负熵为生07-30
-
»周易中的吃喝问题06-17
-
»父亲节随笔06-15
-
»禹迹寻览06-04
-
»浅谈阴阳相交学说的现实应用05-30
-
»三易至周已登顶,易传三才见生生05-22
-
»夬卦“苋陆夬夬”释疑05-22
-
»五四感怀05-07
《周易》哲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周易》作为中华文明的哲学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自古以来担承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与治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试用《周易》哲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寻二者在辩证思维、历史观照、创新精神、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实践,是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限于篇幅,谨就几个核心方面试做解读。
一、“阴阳和合,动态平衡”:彰显系统治理的辩证智慧
《周易·系辞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根本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和实生物”《国语·郑语》等思想,进一步阐明了宇宙万物皆有阴阳,而阴阳对立、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最终趋向动态平衡、和谐共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这种整体观、系统观和平衡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华文明特有的系统思维一脉相承。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用《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发展”这一事物的“阴阳”两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关乎目标与方向,属性为“阳”;“怎样发展”关乎路径与实践,属性为“阴”,二者辩证统一,“阴阳和合”,共同构成科学发展的系统思路,催生了“五位一体”这一统筹全面的系统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本身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周易》的系统思维与平衡智慧。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者绝非孤立存在,而是如同一个精密系统,需要协同推进,动态平衡,方能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既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将《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实践。脱贫攻坚中“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属“阳”)与“扶智”(提升发展能力,属“阴”)的辩证统一,社会治理中“法治”(刚性约束,属“阴”)与“德治”(柔性教化,属“阳”)的协同推进,皆是“阴阳和合、动态平衡”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鲜活运用。
二、“简易、变易、不易”:把握历史规律与时代方位
《周易》哲学洞悉事物发展,具有“简易、变易、不易”的思想。“简易”,是指便于了解遵行;“变易”,是指变化是事物的常态,是恒久的特征;“不易”,是指事物中有些东西会保持不变。
若用以解读当前情况,则可以认为“简易”的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易”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变易”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因时而动的实践策略。
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瓶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周易》“与时偕行”思想的现代化演绎,在历史的阶段变化中把握时代方位。改革开放在把握“不变”的初心使命与“善变”的实践策略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沿用,直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周易·系辞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易观,与新时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改革方法论形成深层呼应。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国际国内双循环”。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从被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向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党中央准确研判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这是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过最近几年的运行,由于我国实行了“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很好地维护了国内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保障了中国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当2025年4月美国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来临之后,我们得以迅即迎击,痛快淋漓,给赤裸裸的国际霸凌行为以有力的还击,为中国争得了良好的声誉、人气,宣示了中国人的底气,为世界上有正义感的国家和人民争了一口气。
在2025年5月关税战期间,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西蒙·利希滕贝格(中文名:李曦萌)说:“我相信,世界上有远见的人都将明白,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由此足见“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决策,已经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的境界。
三、“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激活创新发展的文化基因
《周易》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意是说,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才有了纷繁美丽的世界。《周易》哲学认为,天地为万物之父母,万物皆为天地之子女,人类只是天地所生万物种类之一,具有朴素的万物平等思想。所有生物或任何“一般物”都应有它的位置空间,这是天地的应允,天然的权利。中华民族视“生生不息”为一件天道使然、十分正常、可喜可乐的事情。
万物共生,同在一个大家园,相互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历经千万年传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华民族养成了独特智慧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秉承“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互补互利,合作共赢”的思路,与其他民族交往。
但是美西方不这样想。2024年2月17日,在回答主持人关于中美关系的问题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旁,就会出现在菜单上。”他认为美国应该是“吃”的一方,而不是“被吃”的一方。一位退休北约情报官员曾说:“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观念错陋、强盗逻辑、霸凌丑态,溢于言表。
西方列强曾经依靠“海盗思维”和“有组织的暴力”,在全球推行殖民主义,几百年来屡次瓜分世界,让中国人民也蒙受了百年耻辱。我们已经走过来了,但是当下的世界何尝不是正在经历耻辱?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区人民的高墙封锁、露天监狱、疯狂杀戮,不是人类的耻辱吗?美国政府嘴上嚷着人道主义,却支持以色列的屠杀暴行,不是人类的耻辱吗?这样的人道灾难,还在其它地方一直持续。
世界生产的物质总量,早已能够满足全球八十多亿人口的消耗,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帝国主义的霸凌干涉,对不服从的国家内政粗暴干涉、煽风点火、动辄轰炸,致使战火四起,神灵涂炭,而他们趁机贩卖军火,大发战争之财。不仁不义之举,俯拾皆是。那种见不得别人好的海盗心理,一直在作祟,终究会反噬他们自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周易》“日新之谓盛德”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从量子通信到北斗组网,从“揭榜挂帅”制度到“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国正以“革故鼎新”(《周易·杂卦传》)的勇气突破“卡脖子”困境。技术上的进步显而易见,甚是可喜,文化上的自信亦有渊源,正待展开。
“生生之为易”。反观我们自己,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科学技术,还是国土面积、历史文明传承等项,都是世界大国之一,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谋求发展是我们的权力,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的权力。我们应当有足够的空间,应当“生生”,这是天道所允,无需争辩。当别人心怀叵测、设置障碍、恶意施压时,不再接受他们的节奏,而是在各方面“你打你的,我的我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讲好自己的故事,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的壮大,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滋润世界,就是在履行天道,是“生生不息”的习近平新时代版本。
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塑文明发展的价值坐标
《周易》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塑造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核心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与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
在新时代,这一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升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觉。对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重构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价值排序,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旨在矫正资本逻辑的弊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厚德”情怀。对外,“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的诡厄偏执;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这一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倡导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旨在破解零和博弈思维,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这些理念与实践,将中华传统“天下观”中“天下大同”的理想,转化为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实践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展现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
重塑人类价值坐标,把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观,讲给全世界。一个十四亿人的大国,在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应当树起自己的旗帜,担当大任,促进世界人民共同走向光明。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考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12年来,它打破了原来由西方大国所主导的经济模式、合作模式,考虑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地区和“被遗忘的边缘地区”之间的“落差动能”,是促进世界整体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一些在地理上受到很大限制的国家,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获得了发展机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用《周易》哲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如同“乾知大始”(《系辞传》),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精神在人类文明层面的光辉体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则如同“坤作成物”(《系辞传》),以扎实的合作项目和互利共赢的成果承载各国发展需求、造福各国民众,是“地势坤”、“厚德载物”品格的生动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引领时代潮流、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全球人类文明观,强调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
建立先进的全球民族共生秩序,是与中华民族复兴同时进行的事业,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期盼。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本质上是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进程,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正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中华民族复兴将推动全世界人民走向光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必将成为地球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向往。
《周易》哲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所蕴含的辩证思维(阴阳和合)、历史智慧(三易思想)、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和价值理念(自强厚德),其丰富的辩证思维与价值理念,为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这种解读的成功,并非偶然或巧合,而是深刻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就。它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周易》等传统智慧的精华,形成了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正在“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说卦传》),浇灌中国和全世界人类的家园,营造着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
参考资料:
《周易》《道德经》《四库全书总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共二十大报告》《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
作者简介:
何洪岭,沧州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沧县档案馆原馆长。
何洪岭同志,曾主编《沧县历史名人》画册,是目前沧州区域“张氏三兄弟——张申府张崇年张岱年”研究推介者的主要代表,《张氏三兄弟学术研究初探》、《试解张申府的“知化论——七字义”》《张氏三兄弟故居探考》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并被收录入《张申府张岱年研究文集》;曾在2023年发表演讲和论文《希望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高度契合了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新形势,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