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比》卦象辞新释

作者:回峰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次数:507


是《周易》上经的第八卦

卦卦体是初坤终坎,即下坤坎。体的“原始要终”分别是坤、坤、艮、坎。:地上有水。卦的卦象整体上看就象水流在大地之上。这种水类似于处于干燥、干旱状态的土地迎来一场能在地面形成短期径流的雨水,雨水既能让土壤湿润,又不会使壤变得湿漉漉的,人踩上去会深陷泥中。如果用几句诗来形容,卦象应该近似于“夜雨剪春韭”“雨润田亩绿”的意象,而不是乎泥中“出门泥没足”“农夫更事多缺塘已增土”的意象。

卦的卦辞: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吉”,吉利的占筮得到比卦是吉利的。之所以“吉”,虞翻认为《比卦一阳而五阴,有“众阴顺从,比而辅之”之象,故“吉”。《子夏传》曰,“地得水而柔,水得土而流。……凶者生乎争,今既亲比,故云‘比吉’也。”从虞翻和卜商的解释可以看出,“比”之“吉”,似乎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原筮,元,永贞,无咎。”“原筮是一个较难理解的词语,以我的了解目前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高亨先生以为“原筮”是“后人追称旧筮之辞也”。(《周易古经今注》)原有之占筮。”(周易大传今注》)二是干宝认为“原”即“卜”,《周礼》三卜,一曰“原兆”。三是蜀才先生认为“原筮”是“原筮道”的意思。二、三见《周易集解》四是来知德认为“原”者,再也。《周易集注》五是程颐先生认为“原筮”为“推原占决”。“筮”谓占决卜度,非谓以筮龟也。见《周易程氏传》六是近代出土楚竹本《周易》,“原筮”备筮,备为古字的简体写法尚秉和先生认为“原筮”即“野筮”,为“原野之筮”。以上的这些观点我不做评论。的观点是“原”在此处是“最初、开始”的意思。卜筮的目的在于决疑,即《尚书·洪范》:“明用稽疑”。卜筮的形式和目的都是有“求告”的影子的。但是亲比——也就是相亲相辅不是求来的。亲比的行为,基本上是缘于内心的支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只流于表面形式的一种行动。《列子·黄帝》篇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鸥鸟由“至者百数”到“舞而不下”是由于人动了心机,而鸥鸟也有所感应。鸥鸟本来和人是亲比的,但人动了心机,想把鸥鸟抓来“玩之”。如果这样,人和鸥鸟之间的关系就由亲比变成了支配。人如果还是掩耳盗铃地说“”也是亲比,那就是罔顾事实的狡辩了。正因为亲比不是求来的,所以当人在卜筮之时,欲求得“亲比”,不是说第一次求筮如果没有得到的卦象,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求筮。这种带有“心机”的求告,即便在第二次、第三次得到了卦卦象,也是没有意义的。原筮初筮的意思相近,区别就是“初”侧重于表达时间的先后,“原”侧重于表达空间的先后。卦辞言“吉”,求筮得到卦是吉利的,但是达到是有条件的。《卦的卦象是“原筮”所得,也就是卦的卦象是最初的、第一次求筮来的,(可以简单理解为天意。只能称为“元”,也就是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个好的开始,对于长久之事的占问,是没有咎害的,但是“无咎“吉是不能等同的。

“不宁方来,后夫凶。”“不宁”,不安宁,不稳定,即水;天圆地方,方即是地,是土。“来”,由彼及此,对于人而言,反映的就是人向背。“不宁方来”读为“不宁来方”,字面意思即水来到大地上。水流的多寡,土地的燥湿,决定了流水和大地的亲比程度是过还是不及,还是恰到好处。《乾》卦《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文言》和《系辞》中的这两段话是人在一个集体中会有所站队,在面对危机时会有所选择,会有所行动。人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正是因为这种行动,会体现出人的选择倾向和思想感情。有亲则有疏,有聚则有分,有吉则有凶。“不宁”既可指水,也可指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或族群。(南北朝时期有“乞活军”。)“方”为土地,行居中,为王后后指君王,如后母戊鼎,后羿。之象。那些因为战争或是落后而处于衣食不居无定所如柳絮飘萍的人,也有一个安居乐业梦,也想过上稳定无忧的生活,他们自然对于古公亶父、周文王这样的君王心向往之,对于商纣王避之如水火。《尚书·仲虺之诰》曰:“奚予后,后来其”这是一种被动的等待这些不满于夏桀暴政的人,不是去主动亲附商汤,而只是等着商汤来解放自己。但是到了商纣王时期,商纣帝辛统治区的人民、大臣和诸侯,不是等着周文王和周武王来解放自己,他们在水深火热之中已经等不及了,开始采取自救措施,自己果断脱离了商纣的势力范围,弃暗投明,来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战队中。那些仍对商纣抱有幻想的人,也只能先在“水里”泡泡,等着周武王施以援手吧。释“不宁”为水,即终卦坎卦为水,“不宁方来”即可释为雨水来到大地上。大地本来是相对宁静、静止的,但因为“雨水”的到来,大地也不宁静了。地中地面的静止蛰伏的动物也都“动”了起来,这也是一种“不宁方来”。“后夫凶”,可以理解为三个意思,一是从字面意思如释“不宁”为水,则“后夫”指的是后来之水。比如说一斤水兑一斤面,和好之后软硬适中,刚柔并济,捏面人、做面食皆可。但是在面即将和好之时又添了很多水,面团就成面糊了。后加的水,就是“后夫”,在自然界就是霖雨,就是洪水。“不宁方来,后夫凶。”的逻辑关系类似于“履霜,坚冰至。”二是从个体角度看,在亲比亲附的路上,多数人都是当机立断,踊跃积极,而也有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这些思想和行动落后者“后夫”。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唐僖宗在黄巢之乱时,光绪帝在庚子之变时逃离了京城。他们有信息和财富的优势,最早知道了安、史、黄、洋这些“不宁”即将来到帝都,而且还能以“中华之物力”作为逃离的经费。而京城乃至京畿的百姓,与皇族贵族等信息上不对称,想逃跑没盘缠,被安、史、黄、洋诸人当成了案上鱼肉。老百姓就是“后夫”。还有的“后夫”是指那些既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不能得到新战队的信任和认可,更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被老战队发现自己的异动而被打击的人。第三种解释从三千年前的时代角度看卦辞中的“后夫凶”,是解释“不宁方来”的原因,“不宁”之处的人之所以来,是因为其“后夫凶”。因为其“后夫凶”,所以“不宁”所以来。“后夫”指的就是夏桀、商纣这样的居于领导阶层的成年男子卦辞由“吉”,至于“无咎”,又至于“凶”,这是进一步说明《比》卦之吉是理论上的结论,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亲比之途中可能会吉。但是,亲比的目的是因为前有坎险,只有亲比,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攻坚克难,才能吉;如果是二三其德,貌合神离,精神萎靡,拖拖拉拉,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凶。下面通过分析爻辞,看《比》卦之吉,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有孚,比之无咎”初六为阴处于至下而有诚信,九五为阳处上而有保佑柔,但是能主动真诚的亲比于九五之阳,得到九五之阳的保佑,柔而有保,则无咎。“有孚盈缶”初爻至九五,下四阴上一阳,阴为虚为无。《道德经》曰:“当其无,有器之用。”一至五爻,有容器之象,如缶,如缸如杯但是这个“缶”为无底之缶。九五如容器之盖,而初二三四皆为阴,好似这个容器没有底。没有底的容器怎能还称作“缶”呢?我认为初二三为坤,二三四为坤,坤为地,大地厚而不知其底,但是如果地上有水而不再渗漏,就可以称为“涝”,土地含蓄水的状态就可称为“盈”。爻辞是以大地为器,以大地为缶。《坎》卦六四爻辞:“樽酒簋贰用缶”爻辞里的“缶”象是源于九二六三六四九五四爻组成的“离”象。离为大腹,为中空,为器之象。这个缶象与《比》卦缶象的区别就是它是有底的。这个缶就是狭义的缶。“盈”,充满水于地上,渗入地中。滴水不足以润旱田来自于九五的保佑,不是一点一滴的福泽,而是要能“盈缶”同时,因为亲比是相互的,初六相较于二三四远于九五,这是不争的现实。如苏武远在贝加尔湖,关羽因二位嫂子的牵绊深陷于曹操的掌控。但是苏武虽在漠北,回归大汉的想法却矢志不移关羽被曹操封侯赏马赐锦袍,但是日夜思念的还是回到刘备身边。苏武关羽没有随遇而安,而是始终怀着可以“盈缶”的诚信之心。距离是否会影响亲比的程度,取决于初六之“诚信”和九五之“保佑”的程度。以初六论,一分诚,不可能克五分险,一分诚,不可能得五分吉。《史记·滑稽列传》载一个齐国人用一个猪蹄、一盅酒做为祭品在田边祈祷,希望自己的旱田水田都能丰收,粮食收获的车满仓满囤满。淳于髡认为这是“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我认为此人的奢望突出的表现在了无论是他的旱田还是水田都能丰收,也就是天必须要下雨,满足他旱田的需要,同时雨水还要恰到好处,不会使他的水田受淹造成涝灾。少一分不成,多一分不行。这简直就是他对上天苛刻的“私人定制”啊。从九五而言,福泽薄而欲初六亲辅,也是“持着狭而所欲者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项羽“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载唐德宗李适时泾原镇兵哗变,原因是这些从西线过长安到关东去平叛的三千士兵,途经长安,本来冀求得些赏赐,然后赴死,结果物质上李适一个铜板也没给,精神上李适也没有像后人斯大林一样检阅一下士兵,鼓舞一下士气。李适连个面都没见。兵士冒雨忍饥耐寒东出长安不远即哗变,折返回长安。唐德宗开始“挤牙膏”,先是说一人给两匹布,又说在此基础上一人再给五十个“通宝”。如果前天或是昨天给,士兵可能会山呼万岁,但是现在这点金帛解决不了问题了。士兵还可能会冠冕堂皇地说“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呢!李适仓皇逃离长安,国库中的金帛被这些“人自求富”的士兵“相与取之”。叛军居长安将近一年,国库里山积的金帛居然没被搬完。而逃亡在外的李适,却穷得连一条士兵希望赏赐的裤子都没有。“它”,《说文解字“它,虫也”本义是蛇。蛇行徘徊逶迤,特点是不走直道,态度犹疑,速度缓慢。“有孚盈缶,终来有它”的意思就是初六为距离九五比较远的阴柔的人或组织,因其诚信满满,在与九五亲比的过程中也会顺利达成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辛万苦,万难万险,千山万水,只要信念不移,也实现亲比的。即便是到最后有个别心存狐疑举棋不定的人,虽离九五近在咫尺,却并不能抓住自己得天独厚的时空之利,实现亲比的目标也不会影响初二三四五这个亲比的团体的相对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在攻坚克难的最后一战中,也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也就是说,最终出现的“它”这些意外、不和谐、不团结的分子,已经不能左右“吉”的结果了。最终能实现“吉”,一是内部的原因,即“有孚”,而且“盈缶”。有孚”“盈缶不只是初六和九五的责任和义务,六二、六三、六四诸爻都要做到“有孚”“盈缶”。有一个短板,都不会达到“盈缶”的高度。如果仅仅是“有孚”,只能说是没有咎害。二是外部的原因在学校里,有个慢吞吞的傻子垫,就不会考倒第一就不会担心末位淘汰在亲比的过程中,有个“它”垫背,初六就基本不会凶。我认为“有孚盈缶”和“终来有它”之间的语义连词应为“哪怕”“即便”“即使”这些词。只要“孚”能“盈缶”,哪怕是出现点意外,也不会影响亲比的程度,“吉”的结果也会出现。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内”有两层意思,一是六二为下卦初六“内”,二是六二为下卦之“内”,九五为上卦之“内”。六二爻既比于九五,又比邻于初六和六三。六二爻虽然亲比于初六和六三,但又能安处柔顺,不求刚变,亲比之志不移。《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所谓的“不自失”,就是不失其柔,不失其志

六三:比之匪人。“匪人”,帛书本作“非人”。《周易音义》:“匪人,马云:匪,非也。”“匪人”字面意思是“不是亲近的人”,则“比之匪人”就是亲比的不是亲近的人。进一步的解释,就是认为亲比的对象并不是也能够以诚待我,和我也亲比,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六三身边的六二和六四和六三亲比的程度不及们和九五的亲比程度,九五和六三的亲比程度似乎也不如和六二及六四的亲比程度。“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理解《比》卦六三的“比匪人”可以参照《观》卦六三“观我生,进退”理解本爻爻意。六三为下卦坤之极,又为三四五艮卦之始。艮为止,意即在亲比的道路上不盲从,停下来再确认一下前面已经很接近的那个九五之位的是个什么人。比之或是不比之,(如《观》卦六三爻的或进或退。此时要有所抉择了。如其“匪人”,非我佳偶,不比亦可。九五视六三也如此:非人,不比可也。三四五为艮为止,四五六为坎为险,山水相连,总有一些内心犹疑意志不坚的会自问:前面困难重重,亲比九五,值得吗?六三与六四九五亲比,虽说是找到了亲比的对象,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面临坎卦之险。在坎险面前,有的人就此止步不前,不去涉险;有的人继续上下求索,团结大众,积蓄力量,继续探求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前途。哪种选择正确呢?王肃本《周易》“匪人”下有“凶”字,很多注家都以字文意为备。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说,亲比是双向互动的,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不能绝对地说亲比则吉,不亲比则凶。爻辞不言吉凶,是强调人在亲比的过程中有主观能动性,保持自己选择权利。如果亲比的不是自己内心想亲比的人,如果是或流于言语形式的亲比,或迫于种种压力的亲比,那么就会如《象》传所说:“不亦伤乎?”也就是对彼此都会造成伤害。以上的解释,都是建立在六三强调自我的存在、强调对九五持怀疑态度的基础上。实际上,相对而言,众阴爻亲比九五阳爻,是表明九五是具有亲和力、凝聚力、领导力、人格魅力、吸引力等正能量的。简单、武断地说,亲比九五,不能称作“比之非人。”而且在面对坎险之时,团队的力量一定会胜过个体的力量。“比之非人”是指六三舍九五而取二、四,与六二、六四亲比,放弃了亲比九五。众阴亲比,这就是《论语》说的“小人比而不周。”欧阳修《朋党论》说:“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至于六三爻与六二、六四意图亲比,是因为同道,还是因为同利,都有可能,但是这样做最大的问题就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而且停滞不前。二、三、四为坤为顺,三四五为艮为山为止。是安于现状,还是继续挑战新的高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选择无外乎一阴或一阳,即或是固守于阴,或是亲比于阳,或是躺平,或是奋进,没有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有文天祥,也有汪精卫;有舍身取义,有明哲保身;有逃离者,有逆行者。庄子·齐物论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遵循了“是”也就遵循了“非”,亲比了一个人,也就疏远了一个人。三四五为艮为止,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亲比既是有条件的,也是有底线的。底线就是艮卦给人的启示:适可而止。《论语·里仁》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疏矣。”《论语·雍也》中的澹台灭明,“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阳货》中的“乡愿,德之贼也。”(乡愿,诸本多释为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我的理解乡愿就是在乡野之地百姓都愿意亲比的人。这种人能代表乡野百姓的利益,但是这个代表从全局来说有可能是狭隘的。)《论语》中还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话。以上四条,大概都是孔子在品味观玩《比》卦象辞时的有感而发。所以此爻辞未言吉凶。

六四外比之,贞吉。六四处于外卦,外卦之外,则为内卦。六四与九五,自然是亲比的,因此爻辞中不再言说。“外比之”,强调六四与处于内卦的初二三诸爻都相亲比,六四诚然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自然天成,启下,是难能可贵。《观》卦六四爻辞讲六四爻是“宾于王”的位置和责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不只是君王,还包括那些在君王周边“宾于王”的僚属。那些僚属的重要作用就是“外比”,就是要亲民,就是要能知民忧,解民怨,使民众一心亲比于上。那些僚属如果能身体力行地做到“外比”,这样的占就是吉利的,即“贞吉。”但是如果这些居于六四的人只知道上比之”,亲比九五,如郭开、石显、士良、王振、刘谨、和珅之流,占得此卦,必不吉利。《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初二三为坤,二三四也为坤,坤为顺,为地,为物产丰富,“贤”的本意为牢牢掌握财富,引申为有才能的人。下卦坤卦的初二三爻与上卦六四、九五亲比,不是空手而来,不是抱着寄生、寄居的心思而来投奔的。即便是物质上中羞涩,也起码有满满的诚意。坤为顺,顺则能为我所用“德方道顺”,顺是顺于道,而不是顺于特定的人。这就是初二三的其才其能其性,就是它的“贤”。庄子·德充符记载郑国执政国侨和申徒嘉共同求学于伯昏无人。申徒嘉是一个缺了一只脚得贤人,国侨因申徒嘉的残疾而耻于与其共同行止。申徒嘉称“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国侨羞愧难当。《周易·系辞下》“乾以易知……易知则有亲……又亲则可久……可久则贤人之德。”有人亲附才能长久,而可以做到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求诸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都是“輶轩之使,纪言殊俗”而得来的。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显”,明显,公开,区别于模糊、私下。“显比”,就是在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亲比,而不是暗箱操作、暗中勾结之类。显比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是“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远是近是亲是疏,是爱是恨是友是敌,此时可以向天下大众公示自己的立场、选择和观点了。初二三四都能主动亲比于九五,就是顺应时势的,而上六虽近于九五,与九五表面亲比,内心也许并不想和九五亲比从阳爻九五的角度说,自己能团结大多数,虽然还有极少数立场摇摆,但是也是有八成的把握一个组织有不稳定的消极因素,但是大局是团结的。《比》卦卦体坤坤艮坎,顺顺止险。九五称“显”,就是说九五团结初二三四是一条光明大道,在遇到坎险之时,得道多助,有众人亲比。在坎险面前,既不是盲目向前,更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在稍作停留,审时度势之后继续前行。

是否做到“显比”就能诸事顺利,困厄自除,结果为“吉”呢?答案是否定的。初二三四五为坤坤艮,为土土山,可以说是积土成山土中之山,简单说就是一个大土堆。这个大土堆下面是细土,土堆上有个大点的土块,这个大土块就是九五。土堆的根基不牢,如遇风吹草动就可能动摇,何况是被水冲呢!可以说是水来即毁,所以说亲比不要只看数量,如若求“吉”,要始终不能忘记前面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亲比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原筮,二是有孚历史上达到“显比”程度或状态的人物不少,如陈胜、刘玄、黄巢,这些人都聚拢了很多民众,对当时秦、新、唐三个王朝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之所以未能最终成事,陈胜是因为“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见《容斋随笔》)刘玄是因为“徇不坚之志,立不固之基,疑之信之,无往而非招祸之门。”(见《读通鉴论》)黄巢兵围陈州,“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见《资治通鉴》)这几位未能成事的原因分别是格局狭隘;无德无才;怨毒盈胸,生性残忍。《庄子·天下》篇中有“内圣外王”的说法。这几位都有了“外王”的皮囊,后两位甚至还在长安先后称过帝,虽说在一定的时间里,他们也做到了“显比”,但只是从数量上而言从者如云,只是有“显”的“明显公开”之义,并没有“比”需要的初心、诚心。

有了“显比”的基础或说前提条件,如何做能达到“吉”的目的或结果呢?爻辞讲“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三驱”,就是三面包抄,就是网开一面,而不是四面包围。“失前禽”,“失”,消失,失去,没得到。“前禽”,前面的野兽(从空间而言),以前的野兽(从时间而言)。对于那些拧着犄角冲向王师,轻慢王师正义之气,妄图拼死一搏的野兽,畋猎的王师自然是全部消灭,收入网中。但是对于那些逃跑的野兽,如果它和王师的追击、进攻的方向一致,而且它还跑得足够快,那么它就会可能逃出险境(比如《狼图腾》里一众人等开着汽车端着步枪追击的那头野狼)。如果前面是对手或敌人,甫一交手,一部分被消灭或是俘获,剩下的敌手被王师的浩然之气所震撼,或是望风而逃,或是临阵倒戈,之前的敌手变成了并肩作战的袍泽兄弟,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敌人被消灭,被俘获,还有的或投诚,或逃窜,这都是“前禽”之“失”。“邑人不诫”,“诫”,通“戒”,警戒,戒备。追逃的过程中,那些乡野之间的普通百姓看到这支庞大的春蒐秋狝的队伍,也并不敲锣鸣钟击鼓以警戒,他们知道这支队伍目的是前面那奔走逃亡的野兽,而不是他们。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时,武王五万部队,纣王七十万部队。武王没有采取歼灭战的战术,而是充分利用周军的士气一举冲垮了商纣由奴隶组成的没有战争经验且讨厌战争和商王朝的部队。商军战场起义,由战争对手变成了同仇敌忾。战争沿途的那些老百姓也不担心周军会滥杀平民,会烧杀抢掠,他们甚至可能箪食壶浆的迎接王师。爻辞借畋猎为喻,实际上是对能够做到“显比”的人的一种要求,如果你想吉,就要符合这些要求,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如果你想称“王”,并且是受人尊重与爱戴的“王”,如周文周武,唐宗宋祖,康熙雍正,而不是一个只是昙花一现的草头王、山大王,如陈胜黄巢,石虎石勒,赫连勃勃,朱全忠,石敬瑭,刘之远等人,那么就要用“三驱”之政,即为人要“仁”;“失前禽”,即为人要“恕”,不能搞白起坑杀、曾国荃屠城的暴行,得饶人处且饶人;“邑人不诫”,即不要轻易扰民。能做到维护大众的权益,实行仁恕之道,事事以民为本,则“吉”。能够做到“比”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在一家庭、一团体、一组织或一国家中,能够“显比”,能够实行仁恕之道,做到以人为本的,才是实现圣王之途。

亲比的行为和选择本来是正常的,或说是吉祥的,如夫妻之亲,父子之亲,朋友之亲,官民之亲,但是为什么会有“朋比为奸、臭味相投、同流合污”这类的词语呢?这类词语的产生也许是和人类性格的一些缺点有关吧。在动物界寻找亲比的组织,如蜂群,如蚁群。蜂王、蚁后是这个组织的九五,其它工蜂、工蚁亲附围绕在王和后的身边。它们各司其职,尽职尽责,为维护这个组织体系而奔走劳碌。在人类的一些组织中,九五的样子本应该具备正大光明、无私仁爱、胸怀宽广、目光远大、慎独自律、亲民爱民、“先之劳之”、持之以恒这一类的素养,也就是《庄子·天下》中“内圣外王”之中的“内圣”。但是历史上的一些九五却存在或是尸位素餐,或是好大喜功的现象。那些众阴也是争名逐利、相互攀比,把亲比搞成了攀附、寄生,忘记了诚信的初心。这样的亲比组织就可以称为“朋比为奸”了。架构一个由九五为首的亲比组织,是有条件的,同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是善变的,无论是众阴,还是九五。初比时,也就是任何一个组织草创之时,多有义结金兰、歃血为盟的行为,还有如刘邦建汉时杀马为誓非刘不王,刘裕建了一个由自己过去用过的农具穿过的旧衣等物品组成的怀旧展览馆。刘邦是为了提醒众臣要忠心不二,刘裕是为了提醒子孙要重民爱民。草创之时,上下卿卿我我,亲比的双方思想还相对单纯,但“反者道之动”,时过境迁,“亲比”的组织在时间的考验下,食言自肥,形同陌路,反目为仇,长堤溃毁的事情又是层出不穷。亲比的稳定性不是牢不可破的,很容易受到外部影响进而有所改变。维系一个组织的亲比,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非单纯的自下而上,也非单纯的自上而下。不断提高阴阳两方的内涵,阴和阳都按“内圣”的要求做到“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彼此都能实现和做到与时偕行,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个组织才会长久存在,健康发展。

上六:比之无首,凶。初二三四诸爻,都是亲比于九五,也就是亲比的方向是向上向前的。上六欲亲比,却没有亲比的对象。“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而无首,也可以理解为表面上想亲比,实际上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内心本就不想亲比。那些口口声声“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人我认为都本是普通的“沟渠”,但是往往自视为曾见过高渐离的易水,或是见过采莲女的若耶,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如果明月回眸看他一眼,他也许就又会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吟咏“我本将心向天狼”了。坎为险为水,水的方向是润下向下的。人处水深火热之中,人处“下流”之中,本能的是要向上游或高地甚至是一棵水中的树上转移,这种高,或是高地,或是高人,即那种能力大的人。至于上六,坎象已成。坎为水,水是漫无目的的四处流动的,水面的漂浮物也是如此,古代那些恋土重迁但不得不游而求食的流民也是如此。水是流动之物,并无首尾之分。处于这种状态,如同吉普赛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如同孔子居于陈蔡“七日不火食”,居郑城郭东门,“累累如丧家之狗”。吉普赛人也许是太热爱自由了,他们把自由绝对化了。孔子是对老板的要求太高了,齐鲁卫宋的这些大佬和孔子也是互不兼容。当然吉普赛人和孔子团队都说不上是典型的特立独行的人。特立独行的典型,祢衡算是一个。祢衡骂完曹操,曹操狡诈,把他推荐给刘表;刘表仁恕,转手又把这个烫手的“人才”送给了黄祖。黄祖结果了祢衡的性命,背上了“残杀英才”的黑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因为好不容易就业之后又下岗,心绪茫然。祢衡有孔融的举荐,有曹操、刘表、黄祖这样鼎鼎大名的上市公司老板的面试经历,却把一把好牌打了个稀巴烂。祢衡在《鹦鹉赋》中说:“飞不妄集,翔必择林。”择木而栖无可厚非,但是许昌已经是“人物之海”了(东晋葛洪语)。他又游历了襄阳、武汉,这么多款的老板,就没有一款适用于他?他到底想择何木而栖?

(回峰:沧州市周易研究会会员,1323079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