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今本《周易》与帛书《周易》哪个更成熟

作者:李雪昊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次数:508


帛书《周易》是现存较早的《周易》抄本之一,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出土文献资料。帛书《周易》卦名、卦画、卦序和文字与今本《周易》(通行本《周易》)多有不同。帛书《周易》有经有传:即是《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则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衷》(旧题《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六篇阐释易学理论的古佚书。《帛书》易传的内容,大都是孔子及其学生讨论卦象、爻辞含义的记录。再者,帛书《周易》自带卦序。也因此,部分易学研究者认为,站在历史版本与考古的角度,帛《易》比今本《易》更成熟。

说帛《易》比今本《易》好者,主要持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一是帛《易》年代是可靠的,其文本胜在书写方式。帛书的抄写年代可根据书体、避讳、纪年和3号墓的下葬年代等大致判定。可以确定地说,帛书《易》是汉文帝初年隶书抄本。3号墓的下葬年代为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最晚当抄写于文帝十二年之前。不过,也有一种可能,马王堆出土帛书原是墓主珍重收藏图书,故不排除其中有些帛书历经收藏,其抄写年代可能比汉文帝初年还靠前。就书写章法笔法而言,帛《易》其书写用笔沉着、遒健;其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自由,且具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今本《周易》的著作年代,应当在商末周初。虽说今本《易》的成书年代更早,但今本《易》吃亏在文字的演变与出去文献的欠缺。今本《易》的文字已演变为简体字,而且没有与其内容一致的出土本辅证。作为只认文献的学界犟人,根本不会顾及《史记》《汉书》等史料关于文王作《周易》的情面。这就好比,很多人知道他的曾祖父有祖父,但他曾祖父的祖父具体做了什么事,口口相传的不算,要看家谱下结论。

二是帛《易》有些卦名及卦爻辞用字更古朴。卦、爻辞的文字,帛《易》与今本《易》也有很大的差异。因书写方式等因素影响,直观来看,当然帛书《周易》的有些用字更古朴。如今本《周易》,帛《易》作。刘彬教授认为: 卦之名自先秦至唐一直被使用,至唐中期方被完全取代 作为卦名为后起字,出现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还没有被主流易学所使用到唐中期方被普遍使用而取代之名 。帛书《易》经传作为西汉初期抄本,其卦之名当释为 卦, 而非卦。再如,今本《夬》卦九四爻臀无肤,帛书本。《释名·释形体第八》臀,殿也,高厚有殿也。《谷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脤与膰均为古代祭祀用的肉。可见,用比用更接近原义又如,今本《乾》九五爻爻辞飞龙在天,帛本写作。也有学者认为,字是《周易》象辞合一的实证,就用字来论,可解读龙象。综上可知,帛《易》有些个用字确实比今本《易》更妙,更接近本原。从文字句法的角度讲,帛《易》与今《易》用字可对比研读,有助于我们探本朔源,认清周易的真面目。

三是帛卦序有别于今本卦序。今本《易》与帛《易》的最大差异是卦序不同。今本卦序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帛书本则不分上下经,始于键(乾),终于益,其排列顺序有规律可寻,即将八卦按照阴阳关系排成键(乾)川(坤)、根(艮)夺(兑)、赣(坎)罗(离)、辰(震)筭(巽)四组,然后以键、根、赣、辰、川、夺、罗、筭为上卦,以上述阴阳组合的键、川、根、夺、赣、罗、辰、筭为下卦,再以上卦与下卦组合成六十四卦。其中,帛本《键》(《乾》)、《恒》、《筭》(《巽》)、《中复》(《中孚》)四卦与今本《易》卦序顺序一致,但总得来说,帛书本与通行本易的卦序完全不同。今本、帛本卦序孰先孰后的问题仍悬而未决。既然今、帛卦序各持其理,其先后问题仍有探讨余地。单从逻辑关系来看,今本《易》卦序无疑优于帛《易》卦序。

四是今本《易传》与帛《易传》有出入。纵观帛书《易传》,大部分与今本易传不同。帛本《系辞》《衷》《要》三篇除两段见于《说卦》,全部见于今本《系辞》,帛本除了没抄大衍之数五十章,几乎可以凑成《系辞》的全篇,可见帛书《易传》主要是《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但归于帛《易传》其他三篇,不属十翼本。如《二三子问》篇,几乎都是由孔子曰《易》曰”(《卦》曰”) 故曰,……堆积而成,并依次牵强解说卦辞、爻辞。篇中二三子有谁,原文没有提及。此篇不在今本《易传》之内,其作用是,《二三子问》可以辅证孔子参与了《易传》的编纂工作。再如《缪和》篇,篇末有缪和这样的篇题,没有字数记载。本篇和下篇《昭力》篇记录了缪和、昭力等人与传易者(先生”“)的问答之辞。《缪和》《昭力》两篇,篇题原有。其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问(答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羊等问);第二部分是一组子曰系列;第三部分是和卦义有关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传》内。由此可知,帛书《易》吸纳了《易传》的部分内容,但在此基础上有发微,更有发挥。换句话讲,易说外篇,即是用儒学的思维阐释易的思想与框架的杂说。

不过,说今本《周易》优于帛书《周易》的证据更多。比如周易学者李守力等学者的观点,有较强的说服力。李守力老师认为:首先,帛《易》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本子,帛书《易》的版本不足为据。因为该版本自身内容前后都不一致。为什么不成熟?按照常理,汉代贵族去世以后,他们会请一个会写字的人给他们干活,这个写字的人呢,拿钱办事,他抄完即是完成任务,也不会检查、校对。就算是王侯将相,埋葬了以后谁还去管,抄错的这种情况特别多,错字特别多,所以我们不必追究这个版本。帛本有些卦爻辞用字确实是通假字,究其文意,合其卦象,姑且说得过去。如帛书《周易》中,所有的均作复(復)。再如,今本 《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字,帛书本作。此两处确实是通假,但有很多用字确实不知来处。今本《乾》九四或跃在渊,帛书本作魚龠(字形为左鱼右龠)。帛本魚龠字典没有,是凭字形解释的。帛本《易》类似这种随意而不知来处的用字,屡见不鲜。从卦序逻辑以及用字的严谨程度来看,无疑,今本优于帛本。

其次,帛书《周易》可能是因传播不当留下的民间版本。李守力老师表示:帛本是口口相传的,行文确实有些草率。它没有跟我们这个通行本一样,经过好多博士,经过皇家的监督,没经过那么多专业人士的提炼检查。说白了,帛本《易》没走三审三校的过场。今本《易》则汇聚了汉朝的那些京师名家的力量,而且经过了几百年上千年呵护,很多东西编撰者不敢擅自修改。李守力老师补充说:现在我们就盯着通行本就够了。通行本先立正了,先立住了,再去学《帛书》,才不会受干扰”可见,择选版本,先看今本,再读出土本较妥。

再者,今本《易》框架更清晰,内容更全面。今本《易》的卦符由- -叠加组合而成,而帛书《易》用┘└表示。其中帛书《易》卦符┘└就有筮数向符号蜕变的印记,这同时也是《周易》版本成长的烙印。林忠军教授就认为:无论出土王家台《归藏》、楚简《周易》、帛书《周易》阴爻符号写法上看似含有某种筮数的痕迹,但与今本所见《周易》中的虚实符号意义已无差别了,基本上摆脱了原始的数字意义而成为阴阳符号。由此可见,今本《易》成卦底层逻辑符号是严谨的。卦符体系比数字叠加更原始,自然而然,符号卦比数字卦所谓六联体”“六段论更具优势。道理很简单,卦符系统是象数合一的实证,龟甲裂变成卦独取其象,青铜铭文、阜阳汉简等数字卦只记其数。易者,象数理占不可偏废。象数理占的底层逻辑,即是象数合一的- -符号。- -爻是六十四卦这套高楼大厦的砖头,384块砖是数。怎么用砖,怎么设计是理与占。在设计过程中,有64间房,但砖块摆放顺序不一,因而决定不同的取象,那么占的结果就有所不同。但非要将隐藏的一条线(- -组合)组合成卦,那么就失去了象意。易者,象也!无象之易,与《诗经》《尚书》何异?不过,帛本易算是接近今本《易》的版本。因为《易》先秦时期,不是谁都可以读的典籍。作为专业的抄写者,发现《周易》必然如获至宝。得了宝贝难免嘚瑟。传抄者以惊人的记忆力背诵原文,传给弟子门人,一传再传,有些字错了,但仍然会将错就错,故漏洞难免。而经过孔子之手删减的《易》,其经文部分,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貌,这是读书人的底线。考古材料可以补证纸上的材料。重视考古易类文献,由此可取得突破。1960年代以来,出土了部分易类文献,如帛易、阜易、王家台秦简归藏、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易、海昏侯易占等等,研究了四五十年,结果表明,没有哪本比今本《易》体系更完整,没有哪本能颠覆今本。也可以说,无论卦体、卦序的编排,没有哪本比今本更合理。

此外,今本《易传》的优势更明显一是今本《易传·系辞》的大衍之数,为筮数确定爻位及卦序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二是系辞帛《易》无大小《象》及《彖传》。《象》与《彖传》对读懂《周易》颇有帮助,属《易传》较优秀的篇章,然帛《易》空缺。毕竟这些差异,也能区别版本的优劣。目前来看,今本易卦爻体系完善,排列有序。尽管《易传》有不可取的地方,比如《系辞》里的道德、仁义、尊卑等过得太过,孔子及弟子以传解经,附会不少,儒家的思想没少渗透,但可取之处也不少。总起来,编者以为,以今本为蓝本,帛本为参照,以文法训诂为切入点,以- -为主线,以六十四卦为体系,搞清卦爻象辞之间关联,对探清《周易》本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邓球伯:《论〈帛书周易〉》,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2. 邢文:《论帛书〈周易〉的篇名与结构》,考古,1998年第2期。

3. 刘彬:《帛书〈周易〉卦名当释字详考》,周易研究,2013年第4期。

4. 刘元春:《马王堆帛书 〈周易〉通假字例释》,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第2辑。

5. 李守力:帛书《易》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本子,刊发于文化传统号。

6.林忠军:《试论易学象数起源与〈周易〉文本形成》哲学研究201210

(李雪昊: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理事、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电话1509664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