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占以示学,义理优先——议王船山生平三次占筮

作者:李雪昊 发布时间:2025-09-20 浏览次数:630

占以示学,义理优先

——议王船山生平三次占筮

李雪昊

摘要:思想家王船山立志为“六经”开生面,纵观其学术生涯,其治学重心在《易》。船山先生的易学专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周易内传》等。众所周知,《周易》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船山将四大要素的研究区分为学易(象数义理)和占易(占筮)两部分。船山认为,学易相对于占易具有优先性。他综合占筮与学理两派,通过对《易传》观象玩辞、观变玩占的发挥,提出“寓占于学、占学并用”的调和方法。船山认为,易学解释应当以阐发义理为第一要务,而不应以纯粹的推演象数为第一目的。调和学易与占易会涉及到占筮的体例与原则,与易学史上的已有占筮理论相较,船山继承《易传》“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的同时,又提出“以纯御杂,不可执一”的灵活方法,此方法凸显了船山“占以示学,义理为宗”的易学观,这一观念,为后学“占易”指明了航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占筮;取义;取象;爻位;观卦;睽卦;归妹卦

——————————————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因他晚年隐居石船山,后人学者都称他船山先生。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学者。船山治经学,重在易学,其易学著述十分丰富,专著就有六本,分别是:《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此外,如《张子正蒙注》等也阐发了他的一些易学观点。王船山学易、注易,也用易(占筮)。但船山认为“数术兴则《易》理亡。”1]因为《周易》卦爻辞并无“太极”“河图”“洛书”,《易传》作者把太极、河图、洛书、大衍之数等说成作《易》的根据和占卜的方法,开始把《周易》引向“象”和“数”的推衍。河图、洛书都由数字构成,将大衍之数、河洛附会于《易》, 由此开象数解 《易》的先河。尽管如此,船山还是主张不能象王弼那样将“易象”清除干净,解读易卦爻辞,要是当地用应用“易象”“易数”,不然就不能阐明“易理”。

船山更反对汉易卦气、纳甲、爻辰、八宫世应等与《易》无直接关联的方法。唐明邦先生就明确指出:“船山认为汉易纳甲术完全脱离《周易》经传内容,只会将易学引人歧途。”2]船山占筮,只用大衍筮法,其体例大体遵从《易传》爻位说。通观《周易内传》的注文可以发现,船山的解易方法其实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体例。“《易传》就特别重视某些有关爻位的解易体例,后来的易学家,无论何种学派,均受了《易传》爻位说的影响。”3]易学史有数千年,对传统体例有所继承是习惯使然。船山生平占筮过三次,三次占筮都应用了“取义”“取象”及“爻位”解卦方法。取义者,即是对卦爻彖象辞的释义解读。换句话说,即是直接读取卦爻辞显示的信息;“取象说”,就是直观读取卦象,如《睽》卦内卦为兑,兑可取象为泽、为池塘,类人事为少女等;再有“爻位说”,它涵盖卦画六爻之间的关系,如阴阳消息,当不当位及爻位相应、相乘等,这些解易方法在船山占筮的卦例中均有体现。

朱伯崑在其《易学哲学史》就指出,“关于《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王夫之吸取了王弼以来提出的各种体例,如取象说,取义说,卦变说,当位说,中位说,中四爻为体说,承乘说,相应说……”4]。三次占筮,助力船山在关键时刻做出了理想的抉择。船山还在学易与占易的过程中,确定了“占以示学,占易不占利”的大原则。诚如《船山遗书》所述:“古者卜筮将以决疑也。今之卜筮则不然,计其命之穷通,校其身之达否而矣。噫!亦惑矣。”在船山看来,占易与学易不可或缺,但占筮当为大事谋、为君子谋,更应当以学为优,以义为宗。

兵败抚重创,一占观其生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中说他27岁(1646)开始读《易》,于戊子1648)隐居南岳衡山莲花峰,精研易理。船山治《易》,识《观》卦之义,首先写成《周易稗疏》,进而作《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等。《周易外传》解易,采用的是传统解易方法,重在阐发《易》的哲学思想。《周易大象解》多引《易传》象辞,并有所发挥。如船山对《蒙》象辞的解读,《蒙》卦象辞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船山解读为:“‘泉’方山出,去江海远矣。不疑其远,百折必达,其行‘果’矣;果则天下无不可成之行也。”5]泉水才出山,离目的地江海尚且遥远。好比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多少有些迷茫,象征蒙昧。而山泉水不疑其远,好比蒙童立志向学,践行其志,风雨无阻。至晚年,其著《周易内传》总得其成,其思理层层积累,易学也日趋精切。

船山与《周易》结缘,与其经历密切相关。船山研读《周易》,起初为的是摆脱困境,没想到他在研易过程中迷恋上了《周易》,并成为了易学大家。丁亥1647)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船山全家逃散,其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因战乱离世,船山非常愤慨。经此事件,他继承王朝聘遗嘱,立志抗清。1648年,王船山与夏汝弼、管嗣裘等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结果被清兵无情镇压。兵败后,船山南下追随永历政权。后清军已逼近南粤,船山知事不可为,遂返回故乡衡阳隐居,隐居地包括败叶庐、观生居、湘西草堂等。康熙八年(1669,也就是船山50岁那年,正式迁入观生居。观生居的“观生”就取自《周易》的《观》卦。船山识读《观》卦卦义,惊奇地发现,《观》卦与其经历与卦义相符,故为其住宅命名为“观生居”。29岁的船山举义兵败,身心疲惫,困顿难安,不知以何行志,占得“观卦”后6],便服膺其理,感圣人作易之画象系辞,于衡阳观生居精研易学,解《易》以排忧,著书观余生。

船山在著作中多次提到《观》卦对他研易经历的影响。可以说,“王船山从《观》卦中隐约地看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影子,也领悟到了这里面的虚盈消长之机。”7]明末清初,阴(清)长阳(明)消之际,阳仅存于上爻位,以明临幽(指清朝),明朝所余气力不足,国家于夷狄蠢动之时,皆唯自立规范,不期感化,而自不敢异志。处于这样的境地,君子只好修德自处,才能在混乱的局势中暂求安稳,从而积蓄实力,为恢复大业赢得时机。《序卦传》说:“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观”有仰观的意思,可引为敬仰。若将道义展示于众人之前,众人必然敬仰,船山据此体悟了“出入险阻而自靖”的道理。

《观》,上巽下坤,上阳下阴,二阳在上,四阴在下,阳刚居尊,为仰观之象。《观》彖辞讲:“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盥”指在祭祀前洗手。“荐”是奉献祭品。“不”即是没有,“顒”是严正、温恭,“若”与然同,“顒若”有尊敬仰慕之意。《观》卦辞以祭祀为比拟,彰显了君子生逢乱世,静正刚严,诚心存道,瞻仰圣人的姿态。船山认为“盟而不荐”者,四阴在下,二阳在上,以阳接阴,以明临幽。“以明临幽”之象,也启示我们要在困难面前自安其位,时刻为理想抱负而躬行,不敢有丝毫懈怠。故船山于《周易外传》直言:“群阴之来,非以相陵而以相观。我之为‘大观去在上’,固终古而不易也。然而圣人之所以善救以往之阳者,义即在此矣。”8]在船山看来,明社既屋,复国无望,殉节者以一死而不能存道,变节者、苟存者则更觍颜坏道,一时伦常节义衰靡,此阳之衰极,阴极盛之显象。在“阴迫阳迁而虚拥天位”之时,君子须“救已往之阳”。在艰险之中,要自安其位以证道,为社会人心树立新的道德范式。

《观》四阴居下,自六三爻起,始言“进退”。此卦象意谓审时度势,从而采取适当的人生进退策略。船山就“进退”阐发道:“退不失时,进以遂志,两者皆无过焉,道在观我所行而不在物。自修其身,内省不疚,斯以退不狎于不顺,进不迫于违时。”9]六三象辞云:“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船山则说:“道不失,则进退皆可。”六四承九五,九五云:“观我生,君子无咎。”船山就此爻阐释道:“至于九五,当群阴方兴且迫之势,固不可恃位之尊,而谓人之必己观也。能为人观者,必先自观。”10]《内传·观》九五象辞又说:“观我生,观民也。言为大观以示民也。”《观》象辞也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船山补释说:“君子之为观于民,自观之尽也。”在船山看来,要达到《观》卦卦义所描述的精义,于群阴消长之时,观而知化,需参看上九“观其身”,才能达到“君子无咎”的状态。船山释上九说:“上九无九五之位,而阳将往矣,欲不失其大观也,尤难。内度之己,抑必外度之物;果其所以发迩而见远者,无不中乎物理,可以招携怀远,而允为君子,然后无咎。”11]船山搬家观生居后又写成《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一书,该书结尾慨叹道:“身即道,故爱身以爱道;言即教,故慎教以慎言。天下穷而君子泰,泰以息其道,教乃以揭日月垂万世,而无敢以其辩说参焉。《易》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颙若不丧于己,无然其亵于荐也。服群阴之方长,而不失大观之在上,至哉,莫之能尚已。”12]“观我生”就是要“道在观我所行”,爱身以爱道。要证“道”,就要“爱身”。“圣人以神道设教”,船山就于家国沦亡之际,退入荒山,尽一己之内省来反思鼎革之变,以一己之自修来收拾人心道德,此举深明大义,出入险阻而自靖,诚可谓“爱身以爱道”。船山《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中的这段论述,是他对“观其生”“观我生”的深度解读,深谙《观》卦爻彖之义理。

“观我生”,先天下之忧而忧;“观其生”,一展平生之志。“观其身”,记录了船山纯志、行志的全过程。每个人在践行志向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那样的坎坷遭遇,要使志向不被雨打风吹去,就要守住初心,砥砺前行。因此船山豪言:“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开生面者,专心注经,发前人所未发;乞活埋者,勇于担责,敢为天下先。天人之策,谁来赴宴?“观我生”,达则兼济天下;“观其生”,贫则不但要独善其身,也要践行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注解“六经”。船山自言:“是故观者我也,观者彼也。忘彼得我,以我治彼,有不言之教焉,有无用之德焉。”船山第一次占筮得《观》卦,集中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意识,可达“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船山一生出入险阻,于明清革鼎之际,亲历“甲申国变”“三藩之乱 ”等一系列历史重大事件,心中充满了忧患意识。《系辞》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3]忧患意识使得船山对《周易》卦象之中隐含的情景较为敏感。也因此,他对《观》卦的象义颇有感触,其解读也非常精准到位。

占学本一理,再占明道义

船山的第一次占筮,为的是在乱世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而第二三次占筮则是为立场站队,为往后余生做打算。船山不仅治《易》,还用《易》指导自己做决策。船山33岁(1652那年,又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困境,他再次选择了占筮决疑,以求义理之当。船山很重视这次占筮,并作《章灵赋》14]以记之。

船山于顺治十年(1653撰写《章灵赋》,该赋记述了顺治九年(1652大西军将领李定国驻军衡州时,曾派人邀请王船山去参加抗清斗争之事。船山当时内心矛盾,又考虑到大西军的统领孙可望有取代永历皇帝而自立的野心。犹豫不决之际,就以《易》之筮占决议,得《睽》之《归妹》。卦爻象显示,孙可望不可靠,船山便果断拒绝了邀请。其实,在顺治十年,船山就此事再次占筮,佐证其占筮的结果。令他惊讶的是,同样占得《睽》之《归妹》。他分析卦爻彖象辞后断道:“睽之为道,不苟同而尚别。”“睽”的本意是两只眼睛不朝一个地方看,引申为背离、反目,义即志趣不投便会离异、不合。变卦《归妹》,其卦辞为“征凶,无攸利”义即出师不利。因而断定他与孙可望道不同不相与谋,故不可往投。后来果不其然,孙可望最终降清。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早在1649 年的时候,大西军首领孙可望就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了“秦王”的封号。当时,永历被清军步步紧逼,不得不向孙可望求救。孙可望顺势派兵到南宁“救驾”,打败了杨鼎和、严起恒,表现的更加蛮横。加上孙可望、李定国当时已占据了云贵等地,势头正盛的李定国还打算于顺治九年攻取广西,进军湖南。就在这时候,李定国请船山友人捎来话,“将托之(李定国)以身殉故主,越亡考偕行。”15]请船山出山做军事参谋,船山更难抉择,船山择在壬辰(1652元日这一重要节点来占筮,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壬辰元日的这一筮,船山除了对自己前途有疑惑而外,更重要的则是他对自己是否继续追随永历帝也产生了纠结。再者,李定国在壬辰年冬取得衡阳大捷的时候,船山是知道的。他看到了李定国的诚心与能力,却又忌惮孙可望的阴险狡诈。

在船山看来,孙可望阴险恶毒,欲救永历帝,又绕不开孙可望,所以他借《比》卦“托比匪人”来说事,“匪人”就指孙可望。船山又说:“尤以遇巷非时为戒”,《睽》九二有“遇主于巷”。《周易内传》说: “巷,宫中甬道。六五以柔居尊,下临九二之刚中,心有嫌焉,不能自安于斧扆之间以接二。”16]又补释道:“《睽》卦之九二与六五相应,九二爻刚健,象征强臣;而六五交柔顺,象征弱君。”意思是,作为人臣当于朝堂之上拜见君主,而今君臣相见于宫中甬道,强臣遇若君,非得其时,不可成事。

船山通过对《睽》卦卦爻辞的分析,得出“应当见面,但场合不对”的结论。《睽》之《归妹》,《睽》上九爻变,依照朱熹的占筮方法,“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17]换句话说,《睽》变《归妹》,只需读懂《睽》上九爻辞即可。但船山认为卦的每一爻都是与整体息息相关的,只论上九爻辞并不能为重要的事做判断参考,更何况《睽》上九是《周易》六十四卦中较难解读的爻之一。为了慎重起见,船山只好搬出“以纯御杂,不可执一”的解卦原则应对此爻。《睽》上九说:“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船山解读此爻遇到了问题,按理说:“六三为溷于泥涂之豕,上九为睽孤,见六三污秽诡怪,故欲张弓射之,六三畏惧而服从,若能和解则吉。”18]

一般而言,“遇雨则吉”,雨天不宜出行。心虽可往,但身不可往,单凭此理由,就可委婉拒绝邀请。然船山体会爻辞,明确指出“遇雨则吉”是有条件的,即能够遇雨才会吉利,这意味着还存在不遇雨则不能和解的情况。既然“取义说”“爻位说”解决不了问题,他只好用其自创的“彖爻一致”原则来解题,问卦观彖,而知《睽》之本义。据此,他进一步分析道:“暌上九之象辞,其疑不易决也如彼。中心聚讼,欲得遇卦意以决之,乃观于彖,而知暌之为道,不苟同而尚别,二女之志不同,莫之与恶,岂可颉颃而同居哉。今卦爻之动,不动于兑,而动于离。且睽者,离宫初世之卦,则道宜用离明,而不宜用兑说……”19]《睽》内卦兑为体,为少女;外卦离变而为用,为中女。故《睽》彖传讲:“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正如船山所言:“二女之志不同,二阴以居皆非位,不循其分,则志趣乖异,《兑》阴竞进,而《离》安于丽以自尊也。”此卦外柔内刚,恰好比喻孙可望表面奉永历帝,实则包藏祸心,即“其志不同行”。20]

由此,其占筮结果因为通观全卦而透明:不投靠孙可望,以保持自身贞固、自尊为好。另外,船山之子王敔的《大兴府君行述》对此次占筮有不同解读,王敔说:“亡考筮之,两得睽之归妹,因念定国之睽孤终凶,而可望之虚筐无攸利也,作《章灵赋》以见志。”9]王敔解卦,不仅取用《睽》卦爻辞,还用到了之卦《归妹》上六爻辞。王敔认为,《睽》上九的“睽孤”代表李定国,之卦《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则代表孙可望。上九“睽孤”不得位,上六爻空有筐子而“无果”,孙李二人结局皆不善,故船山不往。两种解读,虽有细节上的差异,但关注点是一致的,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即是:王船山觉得跟着孙、李没什么前途,还不如抛开干扰,专心做学问。

船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占筮的目的要纯粹,君子占义不占利。若以家国情怀为出发点,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并遵从“畏文周孔子之正训”的占易之法,才能达到“占以示学”的目的。在船山看来,事功之学与其天道心性之学是相互贯通的,虔诚研读《周易》,就能够明晓天道阴阳变化的规律,洞悉天人之际的秘密,并能增长往来酬酢的能力,最终能达到参伍天地、经纶三才之道的境界。

 

文献记载的船山生平的占筮就这三次。第一次占卦,他心存君王,试图力挽狂澜。好在《观》卦卦辞使他明白了“观我生”“观其生”的用意,并深刻体悟了“出入险阻而自靖”的道理。第二次与第三次占筮为同一事而占,碰巧的是,两次均得《睽》之《归妹》。此占使船山明白了“变易”之妙。既然所占之事不可为,不如隐居著述。身后百年经学大,甘做学术领路人。船山所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至;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其自拟励志名联也辅证了这一点。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思想饮千秋。张横渠(张载)之正学,在经学道统。“六经”经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删定而成,其儒家思想“所众著而共由”的核心中轴恰恰在《易》。

《易》为往圣所传之大道所在,是儒家思想的学脉正源与圭臬。《易》有象、数、理、占四门功课。船山治易,不避占筮,而他占义不占利,并以“戒君子,不渎告小人”为用。占“义”者,君子玩味《周易》卦象义理,能够体认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君子面临危难或道德困境时,可通过对卦爻辞的解读,“度外内以知惧”,全面分析问题,从而作出合理决断。船山提倡的这种占筮活动是有严格条件的,他以占筮者平日对义理的研习为前提,即所谓 “占之则必学以有恒”。由此可见,占筮本身也是学《易》的一种手段。

船山讲:“占学一理、得失吉凶一道为义。”“占学一理”的主旨是即占而言学, 将占筮纳入学的范畴21]。他声称“夫子虑学《易》者逐于占《象》而昧其所以然之理,故为之《传》以发明之, 即占也,即学也,即以知命而不忧,即以立命而不贰” 。因此,谈论占,也不可逾越此“知命”“立命”之理。“立命”是树立人生目标与价值观,“知命“则实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消除烦恼。换句话讲,为理想信念奋斗中乐以忘忧。笃定人生信念,就会立命事天,并实现人生目标。占筮者最为看重的是,通过占筮判断事情的吉凶,并以之作为行动的指南,但船山认为《周易》的占筮并不仅仅是告人以吉凶,更重要的是教人懂得是非得失之理。船山说:“《易》之为书,言得失也, 非言祸福也,占义也,非占志也。”

所以,船山主张《易》占是用来劝戒君子的。总之,船山将占《易》归于学《易》,又从学《易》的天人性命之理落实到了是非善恶之理,突显了《易》的伦理教化功用。

作者简介:李雪昊,周易参考主编,《易经天下》电子刊执行主编,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理事。

———————————

参考文献:

1. 唐明邦.数术兴则《易》理亡——王船山对汉代《 周易》象数学的评判.船山学报,1985年(02):5-6。

2. 唐明邦.王船山论易学源流[J].船山学刊,1999(01):1-7。

3. 尹锡珉.王弼易学解经体例探源[J].中国哲学史,2005(04):19-27。

4.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第四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 第37页。

5.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遗书》第一册,中国书店,2016年,第34页。

6. 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船山遗书》第一册,中国书店,2016年,第336页。

7. 周示行.王船山“观卦之义”剖析[J].衡阳师专学报,1991(01):56-62。

8. 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47页。

9.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204页。

10.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遗书》第一册,中国书店,2016年,第84页。

11.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遗书》第一册,中国书店,2016年,第85页。

12.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船山全书》第5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621页。

13.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遗书》 第一册, 中国书店,2016年,第287 页。

14. 王夫之:《姜斋文集》,《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191页。

15. 王敔:《大行府君行述》,《船山全书》第16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72页。

16.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321页。

17. 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中华书局,2019年,153页。

18. 谷继明.船山占《易》的分析——以《章灵赋》为例[J].平顶山学院报,2015(8):48—52。

19. 王夫之:《姜斋文集》,《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194页。

20. 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遗书》第一册,中国书店,2016年,第140页。

21. 萧汉明.船山易学哲学体系简论[J].船山学刊,2011(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