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元即天地之心:朱熹对元亨利贞的创造性诠释

作者:王占彬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次数:502


朱熹认为,卦之“元亨利贞”本是占筮之辞,意指乾道“大亨而利于守正”大通而至正原本没有道德涵义《文言》将四字发展为四德,用来表示乾道的四种基本性质,赋予其精深的哲学内涵。朱熹指出,后人没有分清文王之经与孔子之传解释的不同,将两者混为一谈,忽略了四字含义的历史演变过程。朱熹进一步延伸了元亨利贞的哲学含义,将其作为天地之心之气流行不已、周而复始的四个阶段从天地之心与人心的角度将元亨利贞对应仁义礼智,使四德具备了宇宙和道德的双重含义。同时,朱熹对四德的创造性诠释是宋代道学一元论哲学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对朱熹思想中关于四德的统一基础,元亨利贞仁义礼智关联的理论依据,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探讨

一、乾元四德与贞下起元规律

周易元亨利贞。”“大哉元。元即天道之始。朱熹解释之四德说:“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此。”天之运行刚健至极,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故应践行元亨利贞这四种德行。朱熹认为元的元亨即是“始而亨”,元的开始必然亨通,这既是当然之理则又是必然之趋势,即“理势然也”。利贞是元的性情,而性情的实质就表现为收敛归藏,元开始而亨通之后就收敛其刚健之气,以此化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利。元之所以收敛锋芒是因为它志在利天下而不伐善,不夸耀自己的功德,让万物获得生存的利益而它自身无欲无求,这体现了元的大德。如孔子说:“天何言哉?”此不言之德就是贞之德。朱熹说:“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贞也。”所以元之元德是说道生生无穷、刚健有为,亨德是说道亨通至极、自强不息,利德是说道化育万物、利益天下,贞德是说道利天下而不言、育万物而无求、大公无私元就是一旦开始而必然亨通的理,元亨即始而亨通,利贞即利而不言。元至大无外,纯粹精一,刚健中正,是无所不包的流行统体,如《彖传》说:“大哉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大哉元,万物资始”为元亨,“各正性命”为利贞。元内含生生不已之理,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源、根据,万物皆统属于元。道的运行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所、各归其位,从而达到普利万物、和谐有序的状态。元贯通终始,流行于万物的整个生长发展过程。元不同于分殊的元亨利贞之元,前者是专言之元后者是偏言之元:专言之元指的是天道元本体,具有贯通四德的统一性,偏言之元是差异性的各卦所具有的善、大之元,元本体对诸卦之元具有统一性。专言之元是统一四德的天道本体,在个别存有上体现为四德元是诸卦元德的形而上根据,诸卦之元来源于最高本体的赋予元是伦理道德的本体论根据,它在当然之人事上体现为仁德。元的说法是重点突出卦之元,卦的元与其他卦的元不同,元特有开始、始端之义,具备根源性、统一性、生生性其他卦的元仅有善、大之义。如朱熹说:“元者,万物之始。”程颐也说:“元之在,为元始之义,为首出庶物之义,他卦则不能有此义,为善为大而已。

《文言》赋予元亨利贞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元是善的最高境界,亨是一切美好事物的集中体现,利是适宜性和正当性,贞是做事的骨干。朱熹对其解释说,元是善之首,亨是好东西的会聚义是宜,作为义之合的利就是万物各得其所,贞是事之骨,是体物之义。元是万物所资之始,生命的创生。就是亨通二气交感,天地感通,使万物化成,发展亨通。保持天人之间的高度和谐,即“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就是最大的利。贞为固、坚定、诚信守正,此为做事主干。朱熹认为,《文言》的上四句讲的是天德之自然,即言天道的四种特征,下四句讲的是人事之当然,即言人伦社会的四种道德。在朱熹思想中,元是天地间循环无穷、贯彻始终的生意,四德统一于生,都是生意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亨是生意之长,利是生意之遂,贞是生意之成。故元为始、为大、为善、为生。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需要礼的约束。利源于正当性、适宜性,即为义。“义之和”强调价值的多元化、多维性。利益虽不同,合义皆正当,人们在义的指导下各取所需,各求其利,和而不同,互不妨碍。如朱熹说:“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最初为卜问、占卜之义,在朱熹那里还有坚守正道的含义。正道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强调贞固、守正。如朱子说:“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贞固以贞为骨子,则坚定不可移易。成败取决于天命,取决于正道。

四德连续不断,循环往复,体现着乾道生生不已之理。生物的四阶段依次完成后,又“贞下起元”,从头开始,如此循环无间断。如朱熹说:“元亨利贞无断处,贞了又元。今日子时前便是昨日亥时,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这里方感得生气,他自有个小小元亨利贞。”四德亦是循环无穷之理,昼夜之交替,冬春之更迭,皆体现四德之生生性。这个过程如一个圆圈,揭示了阴阳交替变化之过程,故曰:“气无始无终,且从元处说。起元之前,又是贞了如子时,是今日子之前,又是昨日之亥,无空阙时。然天地间有个局定底,如四方是也。有个推行底,如四时是也。”四德如此变化无常,此变易之理乃唯一不易之理。余敦康先生说:“这个动态的过程发展到贞的阶段并未终结,而是贞下起元,冬去春来,开始又一轮的循环,因而生生不息,变化日新,永葆蓬勃的生机。”四德之发展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而是元后有贞、贞后有元、周而复始的循环历程。朱熹把元亨利贞比作梅花的生长过程,四德分别对应初生、开花、结子、成熟,扩而充之,元亨利贞就代表着整个天地宇宙的生、长、成、全代表万物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元亨利贞犹如谷物的萌芽、长苗、结穗、结果之过程,“谷之实又复能生,循环无穷”故四德之次序总体上不分先后。朱熹又将四德比喻成包子,合口处即是浑然之理“仁义礼智似一个包子,里面合下都具了,一理浑然,非有先后,元亨利贞便是如此,不是说道有元之时,有亨之时。”道不是元亨利贞中的某一个,而是四德结合而成的浑然一理,此贯彻始终,生生不已,故能使四德循环不息。朱熹说:“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而成终;犹元为四德之长,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元生于贞,贞能成始成终“此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故不贞则无以为元也贞,如板筑之有干,不贞则无以为元。贞如同植物的瓜熟蒂落,接着又“复种而生”,结束中潜藏新的开始。朱熹说:“贞则实之成也。实之既成,则其根蒂脱落,可复种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无端也。”朱熹认为,在四德之中,元最重要,因为它是一切的开始,贞次之,代表过程的终点,无贞则无元,无终则无始,明终始之义就能领悟天道:四德,元最重,其次贞亦重,以明终始之义。非元则无以生,非贞则无以终,非终则无以为始,不始则不能成终矣。如此循环无穷,此所谓‘大明终始’也。元生于贞,贞元之会、仁智之交是万物化生的机轴,此交汇点是四德循环的关键,万物的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朱子说:“元通天下之理,贞下起元即通变而心安、通事而得理,悦心而居正,如此则亨、利自成,贞元自循,体用相涵而生。”贞下起元的原理使得万物的发展亨通、合理、守正、得利,亨、利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生。如陈来先生说:“元亨利贞流行不已,贞是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又孕育了新的过程的开始,故言元生于贞……贞元之际与仁智之际相同,智和贞一样,具有成始成终的地位,仁智之交,就是旧的流行结束而新的流行开始。”贞元之交是新旧循环的关键环节,代表了宇宙生生无穷的变化过程。规律也作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如冯友兰先生就用“贞元之会”“贞下起元”的说法来表达国家一阳来复、否极泰来、旧邦新命的信心。

二、仁义礼智即是元亨利贞的宇宙论基础

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是宋代道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左传》中记载,穆姜以元为仁,以亨为礼,以利为义,以贞为正,最早赋予其道德规范的涵义。《文言》将“元,亨,利,贞”作为四德与、礼、相关联,发展了作为卦卦辞的“元亨,利贞”的涵义,开创了儒理释易的先河促进了《周易》义理的发展。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到宋代得到充分阐释。胡瑗在《周易口义》中将元亨利贞与春夏秋冬、仁义礼智相配。二程也认为元即仁,体会仁之德就能体会元之道:“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体法于之仁,乃为君长之道,足以长人也。这进一步丰富了元亨利贞宇宙道德双重意义。朱熹进一步将元亨利贞建构成贯通天人的哲学范畴他明确指出:“仁义礼智,便是元亨利贞。”天地之心之德是元亨利贞,人心之德是仁义礼智:“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天地生物之心是四德根源,人心人的本质,即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元亨利贞的伦理化、道德化。陈来先生说:“这使道德论获得了宇宙论的支持,也使宇宙论具有了贯通向道德的涵义。”宇宙与道德互相包含,天道与人道相即不离仁义礼智不仅是具体德目,还是天道之发用。四者如一个包子,在结合处是浑然一体的天理,君子践行仁义礼智就是在实现元亨利贞,亦即上达天道的表现:人道与天道一也,君子行此仁义礼智即行此元亨利贞也,君子即也,仁义礼智即元亨利贞也。君子是元的人格化,仁义礼智是元亨利贞的道德化,君子欲上达天道,非靠出世求解脱,而是靠在世间践行仁义礼智这里有即世间而出世间的意思

朱熹说:“元亨利贞,理也;有这四段,气也。有这四段,理便在气中,两个不曾相离。”四德是理,生命的四阶段是气的流行。理气相即不离,有物便有气,有气便有理,四德显现为气化的四个阶段即是理生气的过程,气层面的生长过程也必然包含四德,观气化之象可知四德之精微,如朱熹说:“元亨利贞,只就物上看亦分明。”万物皆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物之生长收藏外化为气化之四阶段,内化为四德。元亨利贞是万物变化发展之理,生命的始长遂成是变化发展之气,是四德的气化表现。元亨利贞既有气的一面,也有理的一面,气之流行生成天地万物,气中之理构成万物之本质“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尔”。流行之气获得具体的规定而分殊为四德天得之为元亨利贞,人得之为仁义礼智。生意流行之气连接起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气本来内含元亨利贞之理,在凝聚成人的形质之时,气之四德也相应地落实为仁义礼智。这是从元气流行的角度来看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如陈来老师说:“朱子对于元或仁的说法,越来越不就性、理而言,而更多就具有生成形态的气而言了气之流行循环无穷,四德也就无始无终。元亨利贞是天之德,仁义礼智是人之德,流行之气将天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气言则春夏秋冬,以德言则元亨利贞,在人则为仁义礼智。”春夏秋冬、元亨利贞、仁义礼智都是理在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三者论法不同,其实为一。朱熹将四德与四季相配还有很多,如

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涌,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知,而为众事之干。

元是未通底,亨利是收未成底,贞是已成底,譬如春夏秋冬,冬夏便是阴阳极处,其间春秋便是过接处。

四季更替源于阴阳之气的变化,气之流行的动力来源于之四德。不仅如此,四德还能与气候、四方相配:“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以气候言之,为温凉燥湿;以四方言之,为东西南北。”还与五行相配:其气便是春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土,其理便是仁义礼智。又与人体、五脏对应:之四德,元,譬之则人之首也;手足之运动,则有亨底意思;利则配之胸脏;贞则元气之所藏也。以五脏配之尤明白,且如肝属木,木便是元;心属火,火便是亨;肺属金,金便是利;肾属水,水便是贞。朱子将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生长收藏、温凉燥湿、四时、四方、五行比附,意在说明生生之理、一气流行的普遍性和万物发展的合规律性。这几种对应表明了天人之间的紧密关联,天道的元亨利贞与人道的仁义礼智结构一致、原理相同。元亨利贞可称为“理一”,对应的其他说法是“分殊”,四德在不用方面有不同表现,几种说法又互为补充。

朱熹在《元亨利贞说》专门讲了四德:“元亨利贞,性也。生长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长,以利收,以贞藏者,心也。仁义礼智,性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者,心也。”之四德在天道为元亨利贞,是天之性,生长收藏是天之情;在人道为仁义礼智,是人之性,四情是人之情。天人贯通,天性即是人性,天情即是人情。心非体非用非理非气、非性非情,而是含体用的总体元亨利贞与生长收藏是性与情的关系,也就是理与气的关系,仁义礼智与四情同样如此。根据心统性情的原理,心就是理生气的动态过程,是四德之气化流行于万物的过程,此过程分而为四。根据理体气用的关系,元亨利贞与生长收藏的对应是基于体用关系,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的对应是基于天人关系。天地之心之性是元亨利贞,人心之性是仁义礼智。

三、元包四德、仁包四德与天地之心

程颢说:“义、知、信皆仁也。五常皆统一于浑然一体之理,这里已经有仁包四德的意思。二程根据气象说将孟子四端统一于仁德“仁便是一个木气象,恻隐之心便是一个生物春底气象,羞恶之心便是一个秋底气象,只有一个去就断割底气象,便是义也。”孟子所言之四端,即是四体,四体有其用,即表现为四个气象,作为仁之端绪的恻隐之心即是春的气象,作为义之端绪的羞恶之心即是秋的气象。春夏秋冬皆是一气流行所致,是在一体之气流行过程中所显现的四种气象。四德是四季所含之德,因为一气贯通其中,所以四德是连续的而非隔绝的。气是德的显现,不同的德表现为不同的气象,“这种德气论的讲法得到了朱子四德论的继承和发展朱熹所说的仁包四德、仁统五常根据一气流行的原理因为仁包含四德,故把握仁的真正含义,领会仁体的根本精神,就要结合义、礼、智等具体道德条目。在孔子那里,仁就是全德之名,包含一切道德规范。而在朱熹那里,仁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四德成为仁的四个面向,分别是就其本体、节文、断制、分别而言的:“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知者,仁之分别。”他将四德比喻四季来说明其统一性、连续性,春是四季的起点、初始,是万物生长的开端,包含无穷之生意而夏、秋、冬是从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非离却春而“自立门户”,故三者是继承了春之生意而发展,在演进过程中始终内含春意,所呈现的不同气象都是同一生意的表现。四季即是春意的生、长、成、藏:“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生意之生也,夏则生意之长也,秋则生意之成,冬则生意之藏也。”相应地,义、礼、智也是承续了仁之原理发展而来,皆统属于仁。德气贯通四德,仁义礼智都是仁之体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流行。四时、四德皆可称为元亨利贞,道之气化流行之四阶段的原理和性质

元亨利贞可分“元亨”与“利贞”两个先后阶段“元亨是气之方行,而未着于物也,是上一截事”,“利贞是气之结成一物也”前一段是气开始流行,出于分散的无形阶段;后一段是气凝成物的有形有象状态朱熹说:自四而两,两而一,则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即元亨利贞四德,“两”即阴阳“一”即太极、元。元统一四德,正如太极统一阴阳五行。四德与太极之间还有个阴阳,阴阳正是利贞与元亨、礼智与仁义、冬夏与春秋。太极统贯于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中有太极,五行中有阴阳,如《通书》中所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这与朱熹所说的“元四德”、“仁包四德”、“仁包五常”相一致。朱熹也说:“太极是元亨利贞都在上面:阴阳是,利贞是阴,元亨是阳;五行是,元是木,亨是火,利是金,贞是水。”“太极、阴阳、五行,只将元享利贞看甚好。”一气流行之根据即是太极之理,此理为万物之所当然、所以然,它是元亨利贞之整体,而四德是此理流行为气而分化出的四个阶段。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对应元亨利贞,又对应仁义礼智春夏秋冬,其中元对应木、春,这正与二程所说的仁是个木气象、春气象相一致。仁作为生底意思,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元、仁贯通四德生意贯通四季,两者原理相同。万事万物所表现出的生长收藏的生存阶段就是源于四德之生意木包火金水也是源于生,朱子说:“木是生气。有生气,然后物可得而生;若无生气,则火金水皆无自而能生矣,故木能包此三者。”元、恻隐、都具有统一性都是生的体现,四德、四情、四季、五行都是生气流行的不同截面

元亨利贞统一于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就是生,此天地之大德体现为四种特征。朱子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元亨利贞就是天地之心的四德天地生物之心是四德的根源和基础,它体现在人的方面就是人心,此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天地之心“总摄贯通、无所不备”,人心亦然,“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元亨利贞是天地之心,仁义礼智就是人心之德是天道的伦理化、道德化。天地之心在天道为生物之心,是兼具元亨利贞之体用的元、坤元,在人道则为仁心,仁义礼智在其中圆满自足。此心“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都是“包四德而贯四端”,自然之理、当然之则在其中悉数而足、遍举而该。元亨利贞、仁义礼智就是天地生物之心在天道、人道上的表现。元包四德,本质上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贯通一切,包含一切。陈来先生说:“四德都出于仁,是仁的由始至终的不同阶段。于是,仁义礼智作为人事之当然,与元亨利贞作为天德之自然,成为完全同构的东西。”朱熹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以专言言之,则一者包四者;以偏言言之,则四者不离乎一者。”“包四德对应仁包五常,四德五常分别是元、仁的特殊性、差异性表现包含四德的那个仁可称为专言之仁,它是全德之名,是统率一切德的总则。如陈来先生说:

仁有二种,一种是贯通总体流行的仁,一种是与义礼智并立的仁,前者亦可谓理一的仁,后者可谓分殊的仁前者即二程所谓专言之仁,后者即二程所谓偏言之仁。分殊的仁与理一的仁有所不同,专言的仁是普遍的、完整的、可以通贯一切的大德,而偏言、分殊的仁则有差别的表现,有局限性,有偏面性,偏言的仁需要义礼智来制约、协调以互补。

偏言之仁与义礼智并列,都是有局限性的德。专言之仁是十全十美的大德,凌驾于四德之上,对四德起到统率作用。各种德以此专言之仁为本,此可为仁之本体,仁体具有最高的统一性,而四德之中的这个仁是偏言之仁,仅作为专言之仁的分殊。四德分为天道和人事两个层面,元亨利贞是宇宙之客观自然之天道,仁义礼智是人伦社会之当然之人道,前者是后者的终极依据,后者是前者的道德表现。也可以说,元亨利贞是就天地之心而言,仁义礼智是就人心而言元亨利贞所在之心为天地生物之心,即生生之心,元统摄四德其实是说天地之心贯通于四德,是四德的主体。元包四德的理论说明,四德根本上都是元,元即天地之心。相应地,人心就是仁,这与孟子的“仁人心也”相一致。这说明朱熹对孟子仁进一步发展成仁体思想,进行了宇宙论、本体论层面的思想建构。

 

四、余论

 

虽然天理高明至极,难以把握,但通过具体可感之气的感知、观察、认识,可以明元亨利贞,明此四德,便能明天地之心之理。如朱熹说:“但就气上看便见,如看元亨利贞是也。元亨利贞也难看,且看春夏秋冬。春时尽是温厚之气,仁便是这般气象。夏秋冬虽不同,皆是阳春生育之气行乎其中。四德的原理表现在四季之中。春是生育温厚之气,此气不为春所独有,同样流行于夏秋冬之中。春统贯四季,与元包四德、仁包四德同构。生意之气无间流行,分而为四“以其流行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之别也。四德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元统”是从流行统体的角度看“四德”是动静阴阳的角度看。元因包含动静之理而分为四德,因包含流行之一气而使四德统而为一“‘流行之统体’就是兼体用的变易总体,元亨利贞是此一统体不同流行的阶段及其特征”四德殊途同归浑然一体。同理,仁发于人道的不同阶段就成为仁义礼智,就情而言,恻隐之心发于情的不同方面就成就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生意是元亨利贞的根源和动力,没有统贯的生意,就没有连续发展的四德。因此,元亨利贞本质上都是元,也都是生意、生理。朱熹说:“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一元之气流行反复,呈现出春夏秋冬四个节奏,代表万物的初生、成长、成熟和收藏。春是生,则夏是长养的生,秋是成遂的生,冬是坚实的生“万物的生长收藏均基于此生意而展开,生被视为四德与五常得以关联的基础”。因此,四德、五常、四季以及生长收藏能相互对应、关联的基础就在于生。元、仁、木、生皆是生生之理,元、天理、太极、天地之心都是此生理的不同说法。陈来先生说:“生意是道德主体的基础或本体,作为道德主体的心要有‘活底意思’。活的意思是心的本质性功能、作用,而活的意思完全来自于生意。”生意统合天道、人道的整个过程没有生意,一切生物将不复存在,所有道德活动也必然停止。如朱子说:“四者之间,生气流行,初无间断,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元亨利贞统一于生,生生之理贯穿始终,是天地万物的普遍原理,也是人的生命之根源。生之理也是仁之理以生说元,以生说仁,就是强调专言之元、专言之仁对四德的根源性、主导性作用。元四德、仁包四德的根据就是贯通一切、连续无间的生之理,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陈来先生说:“这四个连续无间段的流行,是生气流行,元就是生气,所以四者的连续流行就是体现了‘元’贯通四者而作为天道的统一性。”元气之流行体现了天道之统一,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不是零碎、松散、分裂的过程,而是有天道一以贯之,它于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各种价值伦理的背后都有一个核心价值,即天道之元、人道之仁。元与四德又体用不离。朱熹说:“元者,乃天地生物之端。元是天地生物的端倪具有根源性、主导性。道变化健动不已、贯彻始终,亨利贞都是元变化的节奏。同时,元之生意也需要四德得以实现。元贯通四德又不离四德,四德是元必不可少的内在结构。没有四德差异性规定就没有元统一性元使得四德协调共在、有机关联,同时内在于差异性之中,依赖于四德的完整展开

综上所述,朱熹进一步延伸了乾卦卦辞的哲学含义,将元亨利贞作为天地之心之气流行不已、周而复始的四个阶段进一步将元亨利贞对应仁义礼智,使四德超越其道德维度,具备了宇宙论、本体论的意义。同时,朱熹继承前人仁包四德的思想,发展了以自然之、当然之仁为核心天道思想。他对四德的创造性阐释是宋代道学一元论哲学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儒家统一性的世界观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王占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