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届十二次常务(扩大)会议召开08-21
-
»石建和同志追悼会在石家庄殡仪馆举行07-17
-
»沉痛悼念石建和同志07-17
-
»众悼石会长07-16
-
»六届十一次常务(扩大)会召开06-13
-
»2025 国际易学大会第32届河北年04-14
-
»宋万胜著《大象周易》正式出版发行04-02
-
»许国良著《奇门遁甲讲义》出版发行03-01
-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六届十次常务会召开03-01
-
»杨永林《方志易错分析》出版发行02-20
-
»六十四卦所含信息浅析09-15
-
»重新认识《周易》经典文化价值09-15
-
»武当山金顶诸象蕴含的文化符号探微09-15
-
»生生之谓《易》09-15
-
»今本《周易》与帛书《周易》哪个更成熟09-15
-
»《比》卦象辞新释09-15
-
»善易者不占——荀子对“善易者”隔空喊09-15
-
»《易》,学不可以已09-15
-
»怎样读懂《周易》——分享三种态度与四09-15
-
»《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断句释09-15
善易者不占——荀子对“善易者”隔空喊话
“善易者不占,善卜者不卜。”这句话的出处是明确的。至于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明确的,不过是孔子、荀子对《易》与占卜的一种看法。占卜本来是为了解决疑惑,按理来说,越熟练越好,可为何荀子说“善卜者不卜”。原来,荀子说这话是有前提、有语境的。荀子认为:“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荀子之所以借《诗》《礼》解读“善《易》者不占”,就是怕后人脱离《易》的本义(性质)随意发挥。
荀子对“占卜”的认知,源自孔子。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孔子引用《恒》九三爻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述做事的恒心,做一件事如不能持之以恒,会影响一个人的名声,还可能被世人瞧不起。孔子玩味恒心与易卦卦辞,得出一个简要的结论。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已经有些眉目,按计划要落地就好。生活中很多事情,凭经验就能搞定,没必要去占卜。也因此,孔子说善易者不占。可见,知道自然规律,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情的本末等,就能达到“善易者不占”的高度。
荀子怕他人不理解孔子的意思,就借用《诗经》的“言”与《礼记》“相”来说明《易经》的占卜。何谓善易者不占?要理解荀子的“其心所同”,就不能丢掉“善诗不说”与“善礼不相”这一话语背景。
什么是“善为《诗》者不说”。所谓“不说”,就是不要“轻言”。诗的本质是“言志”。说白了,就是用真情感抒发心中的志趣。荀子想说,读懂了《诗经》,就不会再肆意表露情感,不再无病呻吟,不只为作诗而作诗。“诗”当有感而发,流露真情。静安先生《人间词话》对“不说”的解说就很到位。所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不是“不说”,而不轻易说,感觉来了再说不迟。
再看“善为《礼》者不相。”何谓“相”?有人说“相”就是司仪。这种解读比较死板。其实,此处相就是“象”,结合语境可理解成表象。换句话说,真正懂礼的人,不在乎那些个繁文缛节,而是将其放在心上,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很好地展现。《世说新语》中的名士王戎、和峤守孝的事,就是“善礼不相”的例证。从《世说》原文来看,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王戎与和峤谁最善礼,也立见分晓。
善诗者不说、善礼者不相。《诗》之不言、《礼》的不相,都不离《诗经》《礼记》的本质,就像《道德经》说的那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谈论诗歌离不开“言”;践行礼仪少不了“相”;分辨音律绕不开“声”。同理,研《易》不得不提“占”。正因为《易》离不开占,所以荀子才讲“善《易经》者不占”。荀子讲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研究《易经》不能不说“占”。“占”同时也是打开《易经》一把钥匙。不过,“占”也有双重属性。离开易的象、数、理,一味地谈论“占卜”,只会偏离《易》的航向,远离《易》的本义。于是更有学者提出:“真正读懂周易的,不会去占卜。不是因为他精通了占卜,而是周易本身就不是卜筮书。”这个说法很有意思,首先其出发点是很好的。旨在提醒易学研究者不要被“占卜”所误,不要因“占”忽略了《周易》的历史、文化价值,哲学意义。《周易》的初衷是什么,《周易》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舍去全书“占”的部分,就难以窥见易的本义。《周易》卦符的起源,就有“龟卜”一说。郑玄就有:“《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的观点。不易、不占可谓异曲同工。当代很多学者,如汤一介、余敦康、林忠军等也认为:《周易》最早就是一本卜筮的书,经过孔子、朱熹、二程等人的增删解说,已经走上了哲学的路子,成了说理的书。暂且不说《周易》源于龟卜以及筮数与卦爻辞的关联,武断地否定《周易》中的“占”,相信《易》卦辞中的35个“贞”也是不同意的。“贞”多被训为卜问,与“贞”相关的高频率卦爻辞还有元、亨、利等。据张猛《文献局读法与〈周易〉卦辞》一文统计,“元亨利贞”四个字平均字频38.5次/字,分布在《周易》的58个卦中。可见,孔子、荀子对《易》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至少在孔子等人看来,谈论《易》少不了要说“占”或“卜”。不是学《易》不要沾染卜筮,也不是说学了《易》别去卜筮。而是很多事情不值得占卜,也没必要占卜。当然了,大儒们讲的是“善易者”,知易者、好易者、乐易者与善易者是有阶梯、有层次的。对于“烂易者”而言,怎么劝说都没有用。话说回来,孔子、荀子能讲“善易者不占,善卜者不卜”这么高水平的话,还是挺有远见的。
另,今本《蒙》卦卦辞就与占卜或卜筮有关。《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关于蒙卦的解读,争议颇大。有人说《蒙》讲启蒙教育,也有人说《蒙》是讲奴隶主与奴隶这种上下级关系的。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影响我们理解“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句卦辞。
“初筮告”之“告”,帛书作“吉”。帛书《缪和》:“‘初筮吉’者,闻其始而知其终,见其本而知其末。所以说‘初筮吉’。‘再三渎,渎则不吉’者,反复问之而渎,渎弗敬,故曰‘不吉’。”为何“渎则不告”,并不是说一件事不能卜多次。而是说,一而再,再而三的占卜反而不利抉择。因为占两次,出现不同结果,第三次就可以决议。就如同北方老爷们划拳,三拳两胜。再三占卜,意义就变了,有亵渎的意味。估计贞人或卜官都会不耐烦,更别说能掌握宇宙密码的神灵。可见,“善易者不占”也是对卜官职业的尊重。
古代大儒对占卜有自己的见解,近人对占卜也有自己的看法。从胡河清博士《潘雨廷法相记》可窥见,易学大家潘雨廷先生平生也占卜过一次。“文革”期间,潘先生怕自己喜爱的藏书被抄走,卜卦以决疑。卜得“蹇之坎”。从事情的经过来看,潘先生对所占卦象卦辞的解读,与自己的亲身遭遇八九不离十。于是潘先生有所感悟,说了一番富有深意的话。潘雨廷表示:“要在四面困境,人确实无所施其力时去问它,它会指给你一条路,一定准。一般的事情,如归还房子,我完全用正常程序去催。快就快,慢就慢,不肯用卜筮,卜也不会准,准也没有用。”潘雨廷先生的这句话巧妙阐释了什么是“善易者不占”。所谓“易占”,要走出鸡毛蒜皮的小家子气,从大处着眼,且慎用之。民国时期,抗战在即,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读书人的一张桌子。陈寅恪、吴宓两位先生表示不服,占卦以测国运。吴宓先生占得《解》卦,卦辞上说:“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且不附会京津名校远走大西南,大师们执教西南联大的事。当我们中华民族面临危机,陈、吴二先生为国运占上一卦,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善易者不占”,也因不得已而占。总之,为家国大事、民族大义不得已而占者,或精通《易》而不被琐事左右者,才称得上“善易者”。孔子、荀子“善易不占”的高论,就是讲给这些人听得……
(李雪昊: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理事、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电话1509664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