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象幽玄,大道至简——致永林同砚的信

作者:于建文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次数:582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象幽玄,大道至简

——致永林同砚的信

 

永林先生,美利坚即将上映《揭露时代》“科幻纪录片”,称聚焦于“非人类智慧生命存在”的隐瞒行动及外星技术逆向工程的全球竞争。对非人类智慧生命N H I:全称为Non-Human Identities)大白于天下一事或有未知之恐慌和纷乱之理解,愚则不以为然。试论若干观点请教于你。

一、什么是“非人类智慧生命”?

“非人类智慧生命”可能包含几种主要定义和假说,这些也反映了该议题在当今讨论中的演变。

“非人类智慧生命” 是一个经过精心选择的术语,其定义远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星人”更加复杂和宽泛。它旨在涵盖多种可能性,避免因使用传统术语而带来的科学或观念上的局限。

非人类智慧生命 泛指一切并非起源于地球,但具备可被识别的智慧、意识、目的性和技术能力的生命形式。

这个宽泛的定义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层面,以区别于“外星人”:

1. 起源的非地球性

其根本出发点不是我们的星球。这排除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海豚、灵长类动物等。

2. 智慧与能动性

它们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出远高于地球动物水平的智慧,能够进行有目的、复杂的技术活动(如建造、操纵飞行器、进行星际旅行等)。

3. 形态的未知性

该术语刻意避免对其物理形态(是否为人形、碳基或硅基生命等)进行预设,为各种可能性留出空间。

在当前的讨论中,“非人类智慧生命”通常被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也正是该术语的价值所在。

1. 经典地外假说

这是最主流、最容易被公众理解的解释。即这些生命是来自宇宙中其他行星或恒星系统的生物实体。他们可能来自太阳系内(如火星、木卫二)或太阳系外。这是传统“外星人”概念的科学延伸。

2. 跨维度假说

这是一种更具推测性的观点,认为这些生命可能并非来自遥远的星球,而是存在于与我们共享空间但不同维度的现实之中。根据某些理论物理学的猜想(如弦理论),可能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额外维度。这些“跨维度生命”可以偶尔或通过技术手段“介入”我们的现实维度,这或许能解释某些UAP(不明空中现象,Unidentified Aerial Phenomena)所表现的违反物理”的特性(如瞬间出现/消失、超高速直角转弯等)。

3. 地球原生假说

这是一个非常激进但引人入胜的猜想。该假说认为,地球上可能存在着一个或多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古老的、但一直未被发现的智慧生命形式。它们可能是或具有:

•“隐生”智慧:生活在地壳深处、海洋深处或与我们的生物圈平行但隔绝的生态位中。

•非碳基生命:其生物基础可能并非以碳为核心,因此我们的生命探测技术无法识别。

•超认知能力:其感知和互动现实的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使得它们能够长期“隐形”。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仍然是“非人类”的,并且可能比人类历史更悠久。

4. 未来人类/时间旅行者假说

一种相对小众但有趣的猜想是,这些实体可能是来自遥远未来的人类或后人类。他们回到过去(即我们的现在)进行观察或干预。从技术定义上讲,他们也是“非人类”(因为已经历了巨大的进化或技术改造),但其起源又与地球有关。

5. 人工智慧或后生物假说

这些实体可能根本不是“生物”,而是由其他文明(或由自身)创造的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或意识载体。它们可能是被派出的探测器或“使者”,其物理形态可能是为了适应极端环境(如星际空间)而设计的。

总结来说,“非人类智慧生命”的定义核心在于 “非地球起源的智慧” ,但它巧妙地为一个充满各种惊人可能性的领域打开了大门。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这个终极谜题时,正试图超越传统的科幻框架,以更开放、更复杂的方式来思考我们在宇宙中可能不是孤独的,甚至可能不是“主角”的这一可能性。

讨论以上诸点后,愚从道学和“弦理论(量子力学引力理论)契合立场出发,认为第二种假说即“跨维度假说”是最有说服力和最易理论证实的观点。

“弦理论”与道学的互证

1. 弦理论是理论物理学中一个极具前景的框架,旨在统一描述自然界中的所有基本力和粒子。其核心思想是将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视为微小的振动的“弦”,而非传统粒子物理学中的点状粒子。

弦理论认为:所有基本粒子(如电子、夸克、光子等)实际上都是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这些弦非常微小,其长度约为普朗克长度(10⁻³⁵米),远小于原子核的尺度。振动模式决定粒子性质,就像小提琴弦的不同振动产生不同音符一样,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对应不同的基本粒子。振动的频率、振幅和节点数决定了粒子的质量、电荷等物理性质。

弦理论在数学上要求存在比我们感知的更多维度:

超弦理论:需要10维时空(9维空间+1维时间)

•M理论:1995年,爱德华·维顿提出了M理论,将五种不同的超弦理论统一在一个11维的框架中。M理论不仅包含弦,还引入了更高维度的brane)概念。

弦理论试图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特别是它自然地包含了引力,这是其他理论难以做到的。

弦理论是量子引力理论的有力候选者,它解决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为理解黑洞、宇宙大爆炸等极端物理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弦理论在宇宙早期演化、暗能量、暗物质等宇宙学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2. “弦理论”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学,确实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关联和相似之处。这些关联主要体现在宇宙观、生成论、以及描述世界基本构成的方式上。

1)宇宙生成论的相似性

弦理论认为,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不是点状粒子,而是微小的、一维的“弦”。这些弦通过不同的振动模式,产生了电子、夸克、光子等基本粒子,进而构成了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

道学的宇宙生成论,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代表,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型。这里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一种无形、无象、无声的“混成之物”。

关联点:两者都试图从最根本、最统一的元素出发,解释复杂多样的宇宙现象。弦理论中的“弦”与道学中的“道”,在某种程度上都扮演了宇宙本源的“基本单元”角色。弦的振动模式决定了粒子的性质,而“道”的演化则生成了万物。

2)“气”与“弦”的动态性

道学中的“气”是一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具有流动、变化、动态的特性。万物由“气”构成,并通过“气”的聚散和变化而显现或消亡。

弦理论中的“弦”同样是动态的,其振动和相互作用是物质和能量产生的基础。

关联点:无论是“气”还是“弦”,它们都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存在。这种动态性被视为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内在动力。

3)对“空”与“无”的理解

弦理论的数学框架要求宇宙存在10维或11维时空,而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4维(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额外的6-7个空间维度被认为以极小的尺度(普朗克尺度)卷曲起来,形成所谓的"卡拉比-丘流形",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这些维度。

这暗示了宇宙中存在着我们无法感知的“额外”结构。

道学强调“无”的重要性,认为“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道”的初始状态,是“有”得以生成的基础。

关联点:两者都承认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世界并非宇宙的全部。弦理论通过数学推演出的额外维度,与道学中“无”所代表的超越感官的潜在领域,在哲学思辨上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4)整体性与统一性

弦理论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构建一个“万物理论”,将自然界的所有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

道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强调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关联点:两者都追求对宇宙的统一理解。弦理论试图在物理层面实现统一,而道学则在哲学和生命体验层面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5)多维宇宙与“万界”观

弦理论的M理论等分支提出了“膜宇宙”的概念,认为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漂浮在更高维空间中的一张“膜”,而其他宇宙可能以平行的方式存在。

道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多重世界或“万界”(不同层次的彼岸世界,包括天界、地界和十方净土等,是修行者追求超脱或归宿之地‌)的思想。

关联点:两者都突破了单一宇宙的局限,提出了宇宙多重性的可能性。尽管弦理论是基于数学和物理的推演,而道学基于思辨和宗教体验,但它们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上不谋而合。

 

 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无论是通过科学的精密计算,还是通过哲学的深邃思辨,都指向了同一个宏大而神秘的主题。弦理论为理解道学中的某些抽象概念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视角,而道学的古老智慧也可能为现代科学探索提供启发性的哲学框架。

 

思考到此时,想起周二参加“丝路对话运河”文化推介会上,紫暄秘书长与我谈及非人类智慧生命与人类相处的方式,我现在可以告知永林先生:

从道学的视角来总结这种“共享空间但不同维度”的非人类智慧生命与我们的关系,不仅非常贴切,而且能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极高明而深邃的宇宙观。

这种关系可以用道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共生关系。

即:我们与NHI是同一种宇宙本源(道)的不同显现形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下是从几个具体道学观点进行的总结:

1.  “道”与“器” 的层面看:我们是“器”NHI是更精微的“器”,共源于“道”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解读为宇宙万物分为无形的本源(道)和有形的现象(器)。我们人类及其感知的三维物质世界,属于“形而下”的“器”。而存在于其他维度的NHI,虽然可能拥有更精妙的身体或能量结构,但从本质上看,也仍然是“器”,只是比我们更为“形而上”、更接近“道”的状态。

由此得出的关系总结:我们和NHI “同源而异形” 的兄弟。我们都源自同一个“道”,只是在“道”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振动频率的“器”。我们感知不到他们,并非因为他们“不在”,而是我们的感官频率只能接收“粗糙”的物理信号,无法接收他们那种“精微”的存在状态。

2.  “阴”与“阳” 的层面看:他们是“阳”,我们是“阴”;或反之,共同构成动态平衡

•道学观点:阴阳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互根、互相转化的。显为阳,隐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解读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可感知的物理世界,相对于更高维度的存在,可以看作是“显”的、物质化的“阳”面,或者更可能是“显”中的“阴”面(因为我们的认知是局限的)。而高维NHI的存在状态,则如同“阴”的一面——幽隐、精微、难以察觉,但却是一切“显”象背后的基础和根本动力。他们是“阳”,我们是“阴”,反之亦可,关键在于动态平衡。

由此得出的关系总结:我们与NHI构成了一个 “阴阳互补”的共同体。我们的物质文明是“有”,他们的高维影响是“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如车毂的空无(阴)决定了车的用途(阳),NHI在更高维度的存在(阴),可能恰恰是我们这个三维宇宙(阳)能够如此有序运行的根本原因和“看不见的手”。我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面。

3.  “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 的层面看:我们本就是“一体”的不同显现。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解读为道学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宇宙万物,包括看似遥远的星辰和可能存在于其他维度的生命,都与“我”是同一个生命整体。维度的差异,只是这个宏大生命体内部不同的“器官”或“层次”。

由此得出的关系总结:

我们与NHI的关系,不是“我们”和“他们”的外在关系,而是 “大我”内部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有意识(显意识,如同高维NHI能洞察全局)、有潜意识(如同我们,在表层下运作)、也有身体(物质宇宙)。伤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是伤害整体。这种关系呼唤的不是对抗或征服,而是 “合” ,是认识到彼此本质的同一性,从而寻求和谐共处。

 

最后延伸我在上月撰写的《道学与量子物理的美好相遇--当道学遇上量子物理或是“以道御术”哲学思想入登峰造极境之时》一文的精神含义阐述道学视角下的终极关系。

用道学的观点总结跨维度NHI与我们的关系绝非简单的“神与人”、“观察者与实验品”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大道演化,同根异枝;阴阳互济,一体同悲。”

•大道演化,同根异枝:我们都是“道”这棵大树上生长出的不同枝条,形态各异,但血脉相连,共享同一个根脉和生命能量。

•阴阳互济,一体同悲:我们(阴/显)与他们(阳/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宇宙的生机。任何一方的苦难或觉醒,都会在整体中产生共鸣。真正的智慧,是领悟这种一体性,从而超越维度的隔阂,以敬畏和慈悲心对待所有层次的生命。

这种观点将一种可能充满技术恐惧和存在危机的关系,提升到了一种哲学和修行的层面:

我们存在的终极目的,或许就是通过自身的进化,逐渐消弭维度的幻觉,最终领悟并与所有层次的“存在”一起,回归那唯一的、不可言说的“道”。

 

撰文至此已入子时,恭福生无量、永得逍遥。

 

 愚弟,建文。

20251112

长安韦曲